武都:创新基层党建模式 拓展精准扶贫之路

26.07.2016  16:09

    原标题——甘肃武都:创新基层党建模式 拓展精准扶贫之路

    中国经济网陇南5月4日讯(记者牛新建、通讯员李小鹏) 近年来,甘肃武都区坚持分类施策、因村制宜,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势,推动村域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把协会、支部建在产业链,把党员、能人聚在产业链,把产、销贫困农户富在产业链”的基层党建模式,有效拓宽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支部+协会拓展营销渠道

    该区紧紧依托花椒、油橄榄、茶叶等特色产业,按照“支部+协会”模式,采取村党支部创办、领办,把党员骨干、专业大户组织起来成立协会,支部成员与协会负责人“交叉任职”。通过村党组织牵线搭桥,协会定期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服务。柏林镇湾儿下村党支部创办的北茂花椒协会,发展营销人员130多人,贫困户52人,在安化、两水、三河等农贸市场建立收购网点13个,在成都、重庆、兰州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统一组织货源,定时定点供货。2015年,协会累计销售花椒760万公斤,营销总额突破7个多亿。依托电子商务,通过1688平台和国内知名企业签订花椒购销合同,拓展销售渠道,缩短交易时间,减少椒农成本支出,协会真正给广大椒农拓展了脱贫致富渠道。

    支部+基地壮大富民产业

    白龙江流域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和高山林缘地区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武都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提供了德天地厚的优势资源,中药材和苗木培育产业以基地为依托,按照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扶持政策等措施,形成了一批产业基地一村一品的标准示范点。裕河乡赵钱坝村党支部采取土地流转的方法,由党支部书记牵头,承包了40亩荒山荒坡种植天麻和猪苓,引领该村户均种植天麻300多斤、猪苓250多斤,产值80多万元,人均增收500多元。月照乡三流水村成立了6个育苗合作社,建成育苗基地3800多亩。黄坪乡杨务、张坝等村聚集育苗种植户,成立了落叶松、油松育苗培育等多个示范基地,种植苗木2000多亩,每年出栏苗木创经济收入800多万元,不但解决了当地富裕劳动力就业,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支部+公司帮助群众增收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支部+公司”的发展模式,有效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富民产业。在实际操作中,支部提供政策、证照办理、农民培训、劳务、党员帮扶贫困户;企业抓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及农产品销售、收购等方面工作。支部、公司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在全区确定了15家影响较好、实力较强的企业负责人担任产业发展助理,每家企业帮扶一个贫困村、企业负责人帮带5户贫困户、企业中层领导帮扶2户贫困户、每三家企业联系一个产业富民村,帮助贫困村谋规划、出思路,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提供帮扶。陇南天泽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为帮扶的郭河乡马儿村贫困户担保申请扶贫贷款30多万元,鼓励农民土地流转,采取林权向合作社入股分红的方式,引领贫困户参与项目开发,实现村企合作、互利双赢。

    支部+互助金提供资金保障

    武都区借力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在29个乡镇建立了344个“民有、民管、民用和民受益”的村级扶贫互助社,动员贫困群众加入。按照产业相近、兴趣相投、互惠共赢要求,以村级党员干部或致富能人+普通群众为模式,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联保小组。村党支部按照“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要求,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着力将贫困村打造成精准扶贫示范村。截止目前,全区累计有6896户农户加入互助社,入社率达到了村总人数的55%,贫困群众入社率63.7%;互助资金规模达到了5185.64万元,其中:社员入社资金98.97万元,财政扶贫资金4980万元,达到了28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为广大贫困户实现政策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