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武山县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图)

01.12.2015  10:19

  近年来,武山县坚持把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多措并举推动蔬菜产业转型提质发展,强力推进蔬菜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6.5万亩,总产量102万吨,产值近20亿元,蔬菜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武山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韭菜之乡”、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和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

   一是围绕一个核心,做大产业规模。 着眼富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采取政府推动、园区带动、市场拉动、服务联动和产业互动等“五动”措施,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整体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特色发展”的路子,改造提升了渭河川道地区、大南河流域等七大蔬菜产区,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露地栽培、间作套种和复种蔬菜“六大模式”,在半干旱山区成功开创了“菜—粮—油”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蔬菜种植区域由川道地区向浅山干旱区和高海拔地带拓展延伸,种植品种涵盖了根、茎、叶、花、果五大类,达40多个种类,形成了多品种布局、各类型齐抓、高中低档并举、特色优质并重的产业发展格局,蔬菜产业成为全县近20万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二是突出两大抓手,做优技术品质 。一是突出园区引领。坚持一园区示范引领,多园区辐射带动,建成了集“优良品种试验示范、高新技术示范推广、集约化育苗、生态农业示范”于一体的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带动提升了城关清池等6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核心示范区和洛门南河等7个农业部设施蔬菜标准园,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强力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二是突出科技引领。加强与中国农科院、江苏绿港、省农科院、甘肃农大等院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和人才培养,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大幅提升。充分调动和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实践总结中探索形成了川区塑料大棚多层覆盖、山旱地菜、粮、油两年三熟轮作高效模式,实现了蔬菜错季种植、均衡上市、四季有鲜,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群众收入。

   三是强化三大支撑,做实扶持服务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一届跟着一届干,届届都有新发展,出台了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每年落实财政奖补和产业化发展资金1000万元,对设施棚建设改造、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蔬菜生产各环节进行补助扶持,定期评选表彰“蔬菜产业发展十佳村”等先进典型,优先在蔬菜园区实施渠系改造、节水灌溉、道路硬化等配套工程,蔬菜产业发展的环境更优、氛围更浓、条件更好。二是强化金融支撑。制定了金融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办法,加大贴息贷款落实力度,创新“银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五种金融扶贫模式,协调金融机构开发推出“深银通”、“陇菜通”等10多种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县财政设立了产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蔬菜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融资提供风险补偿,有效解决了蔬菜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三是强化平台支撑。着力打造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的广阔平台,在高标准建成科技示范园区和批发市场的同时,承办了中国甘肃(武山)高原夏菜产销对接会,高水平举办了3届中国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以蔬菜为媒,为蔬菜科技推广、现代农业展示、蔬菜产品营销、合作交流等搭建了崭新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武山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是提升四大优势,做强竞争实力 。一是提升绿色优势。制定了韭菜等14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了种植技术档案,广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加大产地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检测,在全省率先建成“武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健全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使武山蔬菜成为真正的绿色蔬菜、放心蔬菜。二是提升品牌优势。大力推进品牌战略,武山韭菜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了“盘龙韭菜”、“北顺黄瓜”、“高楼辣椒”等25个蔬菜商标,韭菜、番茄、黄瓜等16类蔬菜和26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武山蔬菜的品牌优势进一步凸显。三是提升营销优势。建成了以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乡镇农贸市场为中心、微型产地市场为依托的蔬菜产销网络,大力推行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定点直销等销售模式,形成了蔬菜贮存、加工、包装、运销一体化、“天网”“地网”融合化的营销体系,武山蔬菜远销全国24个省、市及东南亚、欧盟等地,北顺黄瓜80%销往香港市场。四是提升链条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化发展,建成了金陇公司、森源果蔬等一批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了集万吨果蔬恒温库、拣选分级、配送管理为一体的金鑫冷链物流,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蔬菜产品附加值,形成了“万户种蔬菜、千家搞运销、百企跑市场”的生动局面,蔬菜产业助推群众增收的成效更加明显,小康武山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谢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