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适应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

21.01.2015  13:30

  原标题:武威:适应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

  2015年1月14日,武威市委召开市委三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会前用两天时间,参加会议的部分与会人员,对全市重点项目进行观摩,以观摩发现存在的问题、以观摩认识差距与不足、以观摩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以观摩进一步明确在新常态中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会议明确提出,要学习把握新常态、坚持发展新常态,把武威发展放到全国、全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和谋划,把握大势,辩证分析,紧扣总要求,抢抓大机遇,坚持发展、勇于作为,做到认识上到位,观念上适应,工作上得力,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武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中央做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强调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新常态经济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战略部署,统一认识,凝心聚力,勇于作为,把中央、省委的要求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发展的理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既科学把握发展速度,又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质量、效益、速度相统一,做优质量、提升效益、增加总量。要把培育新增长点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把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作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富民强市。

  武威市委提出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左右,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减贫12.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

  武威市委确定的奋斗目标,整体高于市人代会审议预期目标和省政府考核目标,主要是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因素,进行了民主科学论证,是符合武威实际的。

  武威作为全省经济发展靠后的市,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能动摇,唯有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新常态下实现“稳中求进”,“稳”的重点是把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稳中求进”,贵在有进。要主动作为、自加压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同时,实现较快发展。以稳保进、以进促稳。这是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部署的正确决策,是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武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必然抉择,也是处在武威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

  近年来,武威市经济发展呈现出转型跨越的强劲势头,与全国全省的差距缩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逐步呈现出来,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持续推进转型跨越、富民强市提供了坚实的要素支撑和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实现了低基数上的较高增长和总量持续增加,实力增强。2014年GDP保持了9%的增速,总量达到404.2亿元,是2009年的2.1倍。201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1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9年的4.8亿元增加到22.2亿元,是2009年的4.6倍;大口径财政收入由9.9亿元增加到36.7亿元,是2009年的3.7倍。人均GDP由2009年的10068元增加到22328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台阶。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项目高速增长,奠定了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2014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5.5亿元,是2009年的6.6倍,近五年累计完成252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810亿元,是2009年的43.5倍,近五年累计达到1929亿元。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型工业体系初步构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27.7:38.3:34调整为23.5:42.7:33.8。近五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78.9亿元,建成和在建了一批大项目。新增入规企业178户,达到207户。工业增加值保持了18.7%的年均增长,2014年是2009年的2.5倍,占GDP的比重由25.2%提高到29.9%。农业基础得到很大改善,渠路林田和机械配套程度提高,基本农田保持在480万亩,粮食生产稳定在100万吨。现代农业已具雏形,设施农牧业达到78.7万亩、户均2.1亩;特色林果业达到121.2万亩,人均0.78亩。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3%,2014年是2009年的2.1倍。交通、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近五年,累计完成交通运输总投资192.9亿元,公路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永古、双营、金武高速公路和金色大道建成。2014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50公里、一级公路46公里,分别是2009年的3.9倍和2.5倍。路网密度达到36.2公里/百平方公里,是2009年的1.4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通班车率乡镇达到100%、建制村达到93%。水利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五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65.3亿元。景电二期民调渠延伸等骨干工程建成发挥效益,新改建干支渠546.4公里,区域水资源调蓄调度能力提高。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40处,解决了74.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武威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恶化趋势有效遏制。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目标提前6年实现,全市长期存在的生态恶化趋势得以遏制。蔡旗断面过水量、民勤盆地地下水控采量连续5年完成规划目标。青土湖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上升到3.2米,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旱区湿地达到106平方公里,形成水面22平方公里。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13.4万亩、压沙37.6万亩、治沙造林7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1%提高到19.3%。南部水源涵养林生活生产压力减轻,区域扩大。湿地面积达到156.3万亩,居全省市州第4位。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服务保障领域不断扩大。义务教育步入均衡发展新阶段,“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2%,比2009年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提高18个百分点。已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所,普通高中优质资源覆盖率达70%以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D级危房由2009年的41.3%下降到4.7%。2014年全市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81.7%,比2009年提高了18.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创办了兰州交大新动学院、甘肃威龙葡萄酒专修学院两所大学,武威职业学院进入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行列。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296名、其中博士37人,人才总量达到13.2万人。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主体建成,全市医疗设施明显改善。城市低保标准由2009年的182元提高到2014年的339元,农村低保标准由728元提高到2193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1662元提高到3218元。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03元,比2009年增加39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78元,增加8831元。近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12.1万套、727.9万平方米,城镇商品房3.6万套、341.1万平方米,新农宅8.1万户、814.2万平方米。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6.07万人减少到22.82万人,贫困面由35.4%下降到15.4%。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安全饮水条件改善。

  新常态有新挑战,更蕴含新机遇。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省委决定建设甘肃黄金段、打造向西开放战略平台。武威地处黄金段的“咽喉”地带,具备“手腕”功能,现代农业和土地光热资源优势明显,商贸物流聚集效应凸显,文化传承和旅游资源积淀丰厚。特别是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建成、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开通,抢占了先机,奠定了基础。中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全省建设东中西三大城市群,武威正处于河西城市群的“东大门”。省委、省政府支持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加快建设,为培育新的发展引擎和增长点,推进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优化配置,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全市经济实现新常态下的转型跨越增添了巨大动力。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产业、资本、技术等要素加速向西部转移成为大趋势,为我们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产业联盟和集群,将外部资源转化为内生增长动力,借力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时机。

  为落实确定的奋斗目标,武威市委要求,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双促进双落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强化“以发展凝聚人心、用项目衡量政绩,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严格标准选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发展理念,全力实施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安全相协调,提高质量、效益与增加总量并重,强化发展基础,壮大经济实力。

  适应新常态,贵在结合实际;引领新常态,重在主动作为。武威市围绕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今年重点在培育新兴产业、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等方面,自加压力,向高的这头用力,主动作为,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力争挤到发展得快一些的阵营中。

  武威市突出抓好新兴工业经济,坚持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建立新型工业结构。培育发展产业链经济,打造风光电装备制造、核技术民用装备制造、碳化硅新材料、飞机汽车制造、电石、制药、包装、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液体经济、甜高粱、现代畜牧业等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链项目。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争取新增装机100万千瓦,确保年末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以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增强竞争力。抓好重点骨干项目,围绕培育“百亿元企业”,全力抓好鑫淼电石及深加工产业链,荣华20万亩重离子辐照甜高粱种植及榨糖和饲料加工、30万吨鲜奶制品、1.5万吨婴儿奶粉,京奥港50万吨高档饮品,青啤易拉罐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强力推动兴业光伏组件、祁连山水泥、宽沟工业园碳化硅等建成项目达产增效。古浪鑫淼集团营业收入要达到100亿元。加大园区布局调整力度。按照每个园区有主导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的总体目标,加快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产业园等10个园区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园区聚集和辐射带动效应。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投资20亿元。推动实施凉州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出城入园”规划。

  武威市坚持调结构、促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继续开展设施农牧业扣棚定植进畜和特色林果规范管理专项行动,消除闲置棚,实现棚均收入2万元以上。新建特色林果基地30万亩,累计达到150万亩以上。加快推进“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培育农产品营销产业链,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培育甜高粱和獭兔产业。全市甜高粱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同步建设加工和青贮基地。加大对獭兔产业发展的信贷扶持,大力发展标准化獭兔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引进建设兔肉出口加工项目。

  武威市推进“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富民”行动深度融合,加快贫困片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发展,基本实现户均2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目标。完成“下山入川”移民1.75万人,全面实现五年规划目标。加快推进黄花滩、松山滩、荣华绿洲产业园等移民区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移民生产生活服务、社会保障、治安管理,确保“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

  武威市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强化产业发展基础。持续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力度,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投产率,力争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00项左右,在建项目投资规模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民勤县城至红沙岗一级公路、天祝至青海互助二级公路要建成通车,杂木河毛藏寺水库枢纽工程、石门河调蓄引水工程要全面建成运营。干武铁路新增二线、北仙高速公路要完成50%以上的工程量。加快甘电投武威2×35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建设进度,力争2016年建成投运。开工建设武威机场,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天景二级公路、金荣沙漠生态公路、金色大道大靖至天景公路连接线和陆港中心区、民勤红沙岗工业园区供排水工程,世行核心区基础设施项目。抓住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棚户区改造、扶贫开发、农村水路房建设等重大机遇,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全力做好兰张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启动实施。争取实施南营、西营、黄羊水库清淤工程。

  武威市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建设为目标,带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全面提升核心区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力。抓好重点城建项目,加快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天马湖景观治理二期工程、滨河公园、滨河东路、污水处理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新城区纬四路。加快德促贷款建设武威市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完成城西热源厂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天马湖景观治理三期工程、二环南路向东延伸道路。凉古核心区要加快凉州城、古浪新区、大靖镇和园区、中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率先形成规模化城镇和产业集群。推进民勤县域核心区“一心一带一片”、天祝县域核心经济区“一心一川两翼”建设。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全力实施民勤县和凉州区黄羊镇、古浪县黄羊川镇省列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启动“多规合一”编制工作,落实配套保障机制改革,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实施农村新房建设、危房改造3万户。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78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6898户。加快新关村—荣华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把公租房分配入住作为一项硬任务,下功夫抓好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共有产权试点,加快资金回笼,促进分配入住。

  武威市全力建设甘肃国际陆港,带动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甘肃国际陆港是提升武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地位、带动全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省委书记王三运批示要求:“抢抓机遇,把设想变成现实。特别是瞄准中亚、西亚和东欧市场,把我省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起来。”我们必须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建设。要尽快完善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服务功能,实现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运营常态化。按照外向型、生态型、城乡融合型定位,以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尽快制定实施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单体规划。布局建设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的陆港中心区,构建黄羊、土门、泗水高铁、陆港现代农业四大组团,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加强口岸服务功能建设,依托“天马号”货运网络,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进出口加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构建以国际贸易、国际物流、金融服务及关联产业为支撑的陆港经济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从业,增强陆港城镇发展后劲和综合承载能力。到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25亿美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创造条件,建成功能齐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际陆港。

  武威市把扩大向西开放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战略取向,发挥市域交通区位、产业优势,推动形成现代农业、食品工业、现代物流、建材化工、装备制造、文化产业、职业教育等特色产业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标准建设农林牧产品和食品工业出口基地,推行《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试行)》,重点培育蔬菜、果品、肉羊、獭兔、奶制品和皮毛出口产品。建成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到100万亩,确保出口农产品100%来自标准化管理备案基地。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合作交流,吸引进出口产品和加工贸易企业在我市集结,打造向西开放的国际物流平台和出口产品加工基地,促进拓展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

  武威市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巩固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坚持统筹抓好“节水、造林、治沙、防污”四个重点,按照“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思路,破解“结构性缺水”难题,完善“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加大调水、增雨力度,加快节水工程建设。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250万亩,实现灌区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全覆盖。抓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工程。积极谋划石羊河流域后续治理项目。抓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和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等生态项目,新建甘蒙(宁)省界武威段480公里防沙治沙大林带和濒危野生动物中心民勤青土湖试验性放养基地。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制度,开展大规模压沙造林活动。着力打造通道绿化精品工程。严格落实“五禁”规定,保护建设湿地,巩固生态治理成果。推进沙产业发展模式,继续推行工业治沙、养殖治沙新模式,科学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沙漠。加快发展沙漠特色养殖和林果、药材种植产业,建立复合经营、生态经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现代沙产业发展模式和沙区新村镇,推进治沙林承包治理经营,拓展脱贫致富新领域。 马顺龙

白银市靖远县获“全国文冠果之乡”称号
   中新网甘肃新闻电  据甘肃林业网披露,商务之窗
兰州新区旅游接待量创新高
     2019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兰州新区旅游市场火爆,接待量再创新高,接待游客突破15.商务之窗
靖远举办第三届“小口大枣”采摘旅游节
      绿树爽朗映硕果,惠风和畅迎嘉宾。商务之窗
“甘肃宣传思想文化发展70年成就展”亮点频现
    追求速度,保证质量,还亮点频现。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