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让特困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9.12.2015  11:11

  原标题:武威:让特困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武威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特困群体救助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各项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扎实有效地推进特困群体救助工作,让特困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项社会救助支出25.43亿元,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一

  为推进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救助工作落实,武威市委、市政府出台《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救助工作实施方案》,从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和安全保护、精神慰藉7个方面明确了具体救助措施、责任单位和时间进度。市委书记火荣贵要求,对特殊群体,要特殊关爱,实施方案内容要具体、可操作,保证见到实效,使特殊困难群体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2014年8月,古浪县大靖镇长城村村民邸某反映自己年事已高,儿子儿媳智力残疾,无力抚养孙子,请求将孙子安置在市社会福利院救助抚养。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要求有关部门对邸某反映情况调查了解,及时将其孙子安排入住市社会福利院救助抚养。

  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福利工作,出台《关于做好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救助工作的意见》,从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和强化保障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救助制度,健全了工作机制,强化了各级责任。争取项目,加大投入,建成独立儿童福利院1所、儿童部3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3所,未成年人保护机构1所,保障孤儿1234名,集中抚养天祝、古浪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重度残疾儿童260名,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156人次。

  武威市儿童福利院在加强管理和集中抚育工作中,形成了“123456”的抚育服务模式,即填好一张信息采集卡,开辟市、县两条就医“绿色通道”,建立管理、医疗和康复三套档案资料,采用主管院长不定期抽查、救助科长每周两次检查、医务室大夫对患病儿童跟踪检查、护理部主任随时检查四种查房手段,实行五个就餐时段,制定入院、日常护理、医疗康复、安全防护和应急等六项抚养制度,切实保障了孤残儿童这一最弱小、最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使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幸福成长。

  为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武威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实行集中供养的意见》,从集中供养范围、集中供养机构、集中供养计划及任务分解、集中供养程序、供养人员待遇、经费保障、工作职责等七个方面作了明确要求,对全市符合条件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集中供养。同时,结合精准扶贫三年脱贫规划,进一步织密编实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残疾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及精神障碍患者等农村特殊困难群体求助有依托、受助能及时的安全网,使他们更多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及社会的关怀。

  凉州区新华乡高度重视特困群体生产生活,认真核实特困对象,共计摸排留守儿童49人,留守空巢老人188人,留守妇女6人,其他困难群体45人,分类对待,因人施救。凉州区新华乡徐庄村一组司某因精神残疾,一子患先天性心脏病,其住房成为危房,家庭经济状况很十分困难,自己无力修建,乡政府主动出面联系施工队,在原址修建了50平方米砖混房屋。搬进新居的司某妻子激动地说:“谢谢党的好政策,还是政府关心我们这些残疾家庭。”周围的群众也称赞:“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司家人就无法活下去了。”

  二

  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专题汇报,及时研究部署低保工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低保工作的意见》《城乡低保投诉举报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把规范救助政策、审核审批、民主评议、公开公示、资金发放、动态监管作为工作手段,把严格落实政策、严格把好关口、严格执行程序、严格责任纪律作为工作要求,着力推进“阳光低保”。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城乡救助全覆盖,做到了困难群体应救尽救、及时救助。

  武威市按照“城乡统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从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入手,切实完善救助体系,使城乡低保工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充分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2011—2015年,城乡低保连续5次提高保障标准,保障城市低保对象47201人,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7.65%;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02420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6.07%。

  为有效解决因病返贫问题,武威市出台了《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取消病种限制、全面启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2013年,确定3家市级医疗机构和15家县级医疗机构,在2012年对贫困县贫困家庭7种重特大疾病患者提高医疗救助标准的基础上,将救助范围扩大到全市城乡困难群众,病种由7种扩大到26种。2015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了救助范围、病种,提高了救助标准。近5年,全市共救助城乡医疗对象83.86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3亿元。

  武威市不断健全救助机制、规范救助程序、创新救助方式、提高救助标准,及时有效的缓解了困难群众因火灾、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突发性事件造成的临时性生活困难问题,充分发挥了临时救助制度的拾遗补阙作用。近5年,全市共救助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对象64192人次,支出临时救助金4640.18万元。

  2011年,武威市启动实施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贫困农牧民移居川区“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对“下山入川”的困难群众放宽救助条件,及时合理进行救助。市筹措资金,对天祝县东坪乡“下山入川”到华藏寺镇南阳山片的99户贫困群众每户给予500元的临时生活救助、对天祝县祁连乡天山村向凉州区邓马营湖移民点“下山入川”的10户五保对象每户给予2000元的临时生活救助,确保他们搬迁后生活稳定、生产发展。

  三

  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服务工作的意见》《武威市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武威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武威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方案》及《武威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意见》等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养老工作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武威市将养老建设项目同城乡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异地扶贫搬迁等项目有机结合,整合各方资源,兴建养老服务设施,先后投入1.6亿元,实施了武威市社会福利院成人楼、武威市第二福利院、凉州区中心敬老院、民勤县老年公寓、民勤县三雷养老院、古浪县黄花滩综合养老福利服务中心、城乡日间照料中心等一批重大养老项目,极大改善了养老服务设施。同时,依据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示范区实施方案,由组织、妇联、公安、民政、财政、卫生等部门共同投入,建设52个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并设立52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工作中,市上公益金使用重点向养老方面倾斜,重点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市、县区福彩公益金60%以上用于养老建设。

  目前,武威市建成各类养老机构368所,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0.4张。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要求,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0所,入住“五保”老人1746人,人均年供养标准4660元,集中供养率16.83%;分散供养8626人,年均供养标准4134元。

  武威市深入开展以“设施规范化、服务亲情化、活动常态化、康复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环境家园化、队伍专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示范福利机构创建活动,市社会福利院和古浪县社会福利院被省民政厅命名为全省示范社会福利机构。创建了3个全省示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凉州区张义镇敬老院、民勤县苏武敬老院、天祝县岔口驿敬老院被省民政厅评定为全省“三星级”敬老院,凉州区发放镇敬老院、凉州区武南镇敬老院被省民政厅评定为“二星级”敬老院。全面落实对80岁、90岁、百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分别发放25元、60元、100元的高龄补贴。2012年以来,发放高龄补贴640多万元,为15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办理了老年证。

  武威市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居家养老便捷服务。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多方参与、多策并举,先后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3个,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05个。为城乡留守、独居老人创造一种相互帮助、消除孤独、改变短时孤立无援的环境,达到子女安心、政府放心、老人开心的效果,为社会关心、邻里互助、大家关爱老人开通一条敬老互助的通道。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原则,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凉州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确定了3家加盟服务企业,印制了一批面值5元、10元、20元、50元的优惠券,正在与定点医院协商洽谈服务老人凭借优惠券接受优先诊治和部分药费的减免优惠、服务老人的身份实名验证和手机终端的订购发放工作。民勤县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正在试点建设中。

  武威市支持社会力量对闲置的医院、学校、厂房、农村集体用房进行整合和改造举办养老机构,在资本、场地、人员等方面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通过积极申请国家、省财政资金扶持、本级福彩公益金补贴等形式,发展壮大民办养老机构。目前,全市已建成民办养老机构3所,在建民办养老机构5所,累计安置社会化老人约2500人。武威市老年人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8000多平方米,建院12年来,先后为2100多名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料、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为180多名高龄失智失能老人提供爱心护理、临终关怀等全方位服务。正在投资兴建的养老机构4所,其中总投资5.6亿元的武威市幸业养老中心项目,建设用地104.3亩,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建设自理老人楼15幢,介护老人楼2幢,综合服务楼6幢,项目已于2014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9322万元,完成1幢综合楼,1幢介护楼,5幢自理楼主体工程及部分装饰装修工程。2017年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疗养健身、养老护理、医疗康复、文化学习、休闲娱乐等多种服务需求,同时可辐射周边地区养老需求。(记者 马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