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最早的小洋楼社会各界呼吁给予保护

22.09.2015  03:08

    兰州晚报讯(记者雒焕素)“在上世纪40年代,蝴蝶楼是武威城最洋气的建筑。因为该楼安装了当时先进的水暖设备,蝴蝶楼东边地下室其实是个小锅炉,输热铜管连通上下两层。铜管是从天津高价买来的,楼层装饰也由天津人承担。这样的供暖设施,在当时的武威仅此一处。但半个多世纪过去后,蝴蝶楼渐渐被遗忘,成为人们‘一声叹息’的地方。”9月21日,武威市文化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讲。

    当日,记者走进武威市东关凉州植物园,抬眼便看到了这座建筑。蝴蝶楼外观的确跟“蝴蝶”非常相像,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平面布局呈三段式蝴蝶展翅形。凉州植物园解放前叫东关花园,其前身是清代凉州知府陈润生的私人花园。《武威简史》记载,军阀马步青统治武威期间,对武威东关花园进行改扩建,建成了这座当时武威最早的小洋楼——蝴蝶楼。根据建筑界人士介绍,蝴蝶楼从外观看保存完好,一体青砖到顶,造型独特,其修建工艺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武威通志》有记载,为了修建这座小洋楼,1937年,马步青从天津招聘来“洋灰匠”(现代瓦工)杨再生,协同武威建筑业“行头”(官方行业牵头人)、著名工匠李生瑞等,于1938年精心设计修建了蝴蝶楼。蝴蝶楼不仅外形别致,里面的装饰工程也与众不同,全楼都铺上了木地板,木质楼梯,雕花吊顶,此外还安装了先进的水暖设备。完工之后,蝴蝶楼成为当时武威最早的、设施设备最豪华的小洋楼。解放后,东关花园改建为凉州植物园,成为众多老百姓消暑纳凉的好地方。然而,由于时代变迁,蝴蝶楼从未被修葺过,如今破败残立风中泣,与周边热闹繁华的环境格格不入。

    在当地知情人士的指引下,记者注意到,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如今的蝴蝶楼满目的衰败与苍凉,兼西洋与传统风格的镂空花饰栏杆残落破损,门窗及条石台阶也残损不全。她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暗淡无光,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当日下午,记者自武威市文物部门了解到,“蝴蝶楼”为武威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武威现存的年代最久的砖木结构建筑。该建筑从外表看目前基本保存完好,一体青砖到顶,系武威一座洋楼文保遗址。按照常理,“蝴蝶楼”既为市级文保单位,就应该被加以保护和维修。但由于维修经费等种种原因,“蝴蝶楼”一直被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