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经济转型跨越综述
原标题: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武威市经济转型跨越综述
2014年,武威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手抓两手硬、双促进双落实”的总体部署,抢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武威转型升级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方法,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乡融合和生态立市战略,坚持无中生有抓项目,推进有中生优增效益,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武威历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额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2010年至2014年,武威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2014年,武威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总量达到405.97亿元,是2009年的2.1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跃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列全省第四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9年的4.8亿元增加到22.2亿元,是2009年的4.6倍;大口径财政收入由9.9亿元增加到36.7亿元,是2009年的3.7倍。人均GDP由2009年的10068元增加到22328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台阶。
创新发展思路引领转型跨越
武威市经济社会能平稳健康发展,关键是武威市委把武威发展放到全国、全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和谋划,学习把握新常态,辩证分析,紧扣总要求,抢抓大机遇,坚持发展,勇于作为,做到认识上到位、观念上适应、工作上得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2013年12月27日,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在市委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说,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省委明确要求“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绝不是说不要发展速度,而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黄金平衡点,关键是看有没有条件快,以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实现快。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留足了落后地区的发展空间,“不简单以”并非“不要”、“不能”,“增长率”也不能代替“总量”。如果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事业,保护治理生态环境,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改变武威长期存在的贫困落后局面绝无希望。
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提高。火荣贵反复强调,所谓“合理”,就是要合乎道理,顺应事理,遵循个体与整体发展规律。武威“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就是要建立在科学、统筹、环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就是要以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过度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造成安全隐患;就是要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质量低、人均水平差距大、民生问题突出、对外开放度低、缺乏活力的实际出发,深刻理解党中央和省委的科学论断,立足市情,结合实际,正确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安全相协调,坚持增加经济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同步,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武威市委深刻领会习总书记“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等英明论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发展思路,指导推动工作。立足武威市情,牢固树立“以发展凝聚人心、用项目衡量政绩,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严格标准选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坚持增加经济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并重、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与强化基础支撑同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举,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构筑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奋力开创武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新局面,推动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武威市围绕落实发展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双促进双落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以城镇化和生态文明为目标,调整人力资源和水、土资源布局,形成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树立大资源、大市场理念,努力营造“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投资环境,以招商引资助推扩大经济总量,夯实发展基础;坚持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构筑新型工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建设“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推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目标,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推进城镇化进程;调结构、促增收、修公路、兴水利、建新房、抓脱贫、美环境,深入开展“双联富民”和扶贫攻坚行动,全力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加快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突出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管好用活土地,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布局,突出“节水、造林、治沙、防污”重点,完善“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机制,探索建立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沙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践证明,武威市委确定实施的发展思路和举措,符合中央、省委要求,切合武威实际,顺应群众意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增速稳步攀升、效益逐步显现的良好态势,给全市人民带来了较多实惠,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同,引领武威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2014年,武威市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955项,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10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5.5亿元,是2009年的6.6倍,增长22%;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是2009年的9.2倍,增长22.1%。 2010年至2014年,武威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821项,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78项,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4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85亿元。
强化招商引资扩大经济总量
武威市全力营造“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投资环境,坚持无中生有抓项目,以项目衡量政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10年以来,共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929亿元。其中,2014年全市共开工实施招商引资项目741项,项目总投资1859.07亿元,落实到位资金810亿元,是2009年的43.5倍,比上年增长37%。
武威市坚持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和“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投资环境,诚心诚意为入驻企业营造轻松、便捷、舒适的发展环境。积极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372项;市上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80项。决定保留的项目,简化环节,优化程序,提高效率;决定下放的项目,明确实施主体,做好上下衔接;决定取消的项目,加强事后监督,确保下放事项“接得住、拿得稳、办得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改进投资项目管理,对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的管理权限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下放。继续清理精简行政审批、证照办理和收费事项,市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92项,全市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89项。对重大签约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特事特办、急事快办。2014年6月,武威市被评选为“2014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为全国五个地级城市之一,也是2014年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州。
武威市委主要领导坚持带队赴外招商,积极寻找招商线索,主动走出去洽谈对接,紧紧抓住武威现有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高效利用省内外、国内外各种资源,谋划引进建设了中国航天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等一大批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的工业、农业、交通、物流、民生等项目,推动武威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各市委常委、副市长也积极带领招商小分队赴河北、陕西、山东等十多个省市招商,在杭州、大连等地举办武威市重点项目招商推介会,签约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各县区政府及部门开展小分队招商,对重点对象实行“点对点”招商、“上门”招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全力以赴抓招引、想方设法促履约、只争朝夕赶进度的强劲态势。至去年底,全市共洽谈对接项目568项,投资总额1347.89亿元。其中签约项目464项,占洽谈对接项目总数的81.69%;对接达成投资意向项目104项,占洽谈对接项目总数的18.31%。签约项目中已开工实施项目374项,落实到位资金366.42亿元。武威市将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切实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全面推行招商引资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每月对各区县、市直各部门招商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情况进行通报,对区县到位资金绝对数同比净增量、占年度目标数、人均占有量进行逐一排名。充分发挥大督查工作格局,定期对全市经济运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情况进行专门督查,对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力、进度靠后的部门进行全市范围通报,并与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提醒谈话,各部门抓招商、抓项目的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第二十届兰洽会结束后,立即组织召开兰洽会签约项目推进落实会议,对项目推进落实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先后三次组织开展项目履约情况专项督查,有力促进了兰洽会签约项目的履约实施。
调整结构培育产业链经济
武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禀赋少,工业基础弱,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差。过去只是有几家白酒和小型红酒、啤酒、酱油醋等企业,没有机械制造工业,连一颗螺丝钉也不生产。
“工业发展滞后,是武威现阶段最突出的矛盾,加快工业发展是武威实现转型跨越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2010年初,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经过对武威工业经济发展进行深入调查后,明确提出:武威科学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核心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在构架新型工业骨架上取得新突破,没有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就不可能有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立足于引项目、建园区、找矿藏、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加快发展化学工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强力推进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走出一条具有武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武威市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把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战略重点,着力打造风光电装备制造、核技术民用装备制造、碳化硅新材料、飞机汽车制造、电石、制药、包装、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液体经济、甜高粱、现代畜牧业等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2014年,培育了荣华工贸、荣宝照明、蓉宝生物等战略性新型工业企业22家,新入规航天万源电机制造、武威中电科耀风电设备制造、古浪达华节水科技等企业44家,列全省各市州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市州中居第三位。
2010年至2014年,武威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78. 9亿元,新增入规企业178户,达到207户。工业增加值保持了18.7%的年均增长,2014年是2009年的2.5倍,占GDP的比重由25.2%提高到29.9%。
武威市把打造能源电力、特色化工、冶金建材和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等五个百亿元产业集群,液体经济、电石及其深加工、水泥、建材制品,煤炭及其深加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碳基新材料、电解铝及其深加工、合金材料、传统能源等10个销售收入百亿元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去年,全市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59项,其中亿元以上140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59.4亿元,增长31.84%。荣华公司40万吨淀粉、20万吨谷氨酸、30万吨生物发酵肥,古浪鑫淼公司5万吨硝酸胍、4万吨单氰胺、40万吨颗粒石灰氮一期,甘肃达利食品年处理6万吨马铃薯综合加工利用等86个项目建成投产。凯帝斯公司年产5000台电梯、甘肃承威专用车公司年产3000辆专用车等项目试生产。武威宝林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彩印包装等项目进展顺利。甘肃天域生物5万吨中药饮片、甘肃天路商贸公司10万吨改性沥青、武威鼎昆管材产业园等132个项目开工建设。
武威市发展壮大以啤酒、矿泉水、葡萄酒为主的“液体经济”。投资3亿元的京奥港集团一期30万吨天然矿泉水生产线竣工投产。投资50亿元的莫高·中国葡萄酒城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85亿元,葡萄酒文化广场和葡萄酒窖进展顺利。甘肃威龙公司10万亩葡萄基地及10万吨葡萄酒堡项目,酒堡主体工程已完工,酒窖已投入使用。甘肃38°葡萄酒庄有限公司投资6600万元的1000吨葡萄酒生产线项目,已完成投资3600万元,酒窖、榨汁酿造车间等主体建设工程已完成。紫轩酒业5万吨葡萄酒生产线一期2万吨已建成。美国月色美地葡萄酒堡及葡萄基地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武威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古浪鑫淼模式”、“黄羊河模式”入选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案例。黄羊工业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2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8项,总投资14.5亿元。武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28项,已开工建设14项,总投资15.45亿元。武威盖依亚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玉米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武威昶佳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黄羊工业园区道路照明系统节能改造、黄羊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武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武威市盛邦建材有限公司年产50万立方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等项目有序推进。
武威市引进美国温德克飞机、德国农业大型机械制造项目、大冶轴承、常州轮毂、甘肃武威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武威市加大园区布局调整力度,按照每个园区有主导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的总体目标,加快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产业园等10个园区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园区聚集和辐射带动效应。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完成投资18亿元。
武威市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以航天万源为龙头,联合16家企业,组建甘肃省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联盟。全市已建成风光电项目装机规模1143.5兆瓦。去年航天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兴业太阳能(甘肃)产业园300兆瓦光伏组件建成投产。总投资77.16亿元的民勤红沙岗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累计完成投资60.63亿元。海润光伏科技公司凉州区二期100兆瓦、常州天合光能公司民勤红沙岗二期100兆瓦、深能北方能源控股公司民勤红沙岗49.5兆瓦等19个在建光伏项目去年先后建成。总投资5.2亿元的中国航天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的年产300台套2兆瓦电励磁直驱风电机组成套设备生产线、300台2兆瓦电励磁和永磁低速同步发电机生产线、500兆瓦风电变流器等3个项目,目前风电机组成套设备生产线已建成投产。目前,武威市工业经济已经形成了食品经济(包括葡萄酒产业、啤酒产业、羊肉深加工、休闲食品、矿泉水等)、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包括新能源汽车制造、飞机制造、重离子装备制造、风机制造)等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强势崛起,工业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量的扩大、质的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武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培育富民产业推进现代农业
武威是一个生态极度脆弱的地区,水资源不足、荒漠和沙漠化面积大、风沙线长。面对生态形势十分严峻的市情,怎样破解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矛盾?2010年,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经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提出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坚持以节水增收为目标,主攻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设施农牧业放在实施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加快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谋划实施,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确定为农业主体生产模式,全力抓规划、抓考核、抓奖惩。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决议》,制定了“211”目标,即到2016年,实现农村户均2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把武威建成国家级设施农牧业示范区。
武威市坚持调结构、促增收、修公路、兴水利、建房子、抓脱贫、美环境,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自给为核心,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跨越。总投资37.4亿元的设施农牧业建设项目,去年完成建设19.18万亩,累计完成78.7万亩,户均2.1亩;总投资9亿元的15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项目,去年建成33.04万亩,累计建设121.23万亩,人均0.78亩。以古浪长庆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的獭兔产业基地迅速发展,项目总投资15.53亿元,全市獭兔饲养量达到55.4万只。总投资25亿元的武威荣华新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基地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已建成标准奶牛舍41栋、转盘式挤奶厅1栋、大型青贮池8个及相关配套设施。发展壮大草食畜牧业,种植牧草60万亩,种植甜高粱12万亩,新建养殖场(小区)238个,累计达到2745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4594户,累计达到11.88万户。为了使广大农民群众尽快致富,武威市千方百计解决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中建棚投入大、缺资金的问题。在大力整合国家和省上现代农业发展、牛羊产业大县建设、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设施农牧业发展的同时,抢抓妇女小额贷款政策机遇,创新方法,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补助资金作为妇小贷担保资金,放大10倍,开展抵押贷款,用于设施农牧业建设。用足用活双联惠农贷款政策,规定将80%以上双联惠农贷款用于发展设施农牧业。通过强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服务创新,环境建设等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全市已累计投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54亿元、双联惠农贷款26.46亿元,双业贷款130.30亿元,合计投放三项惠农贷款210.76亿元,贷款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第一,惠及25.52万农户,覆盖面72.21%。经测算,资金投入约占设施农牧业投资的75%左右,中央和省级财政贴息资金超过18亿元,为设施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全市设施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3.1%,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夯实发展基础便民惠民富民
武威市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因地制宜地谋划发展思路,抓好民生项目富民强市。
武威市用项目扶贫攻坚,推进“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富民”行动深度融合,坚定不移走好“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全力实施高深山区农牧民“下山入川”工程,2011年至2014年,共完成移民6.47万人。其中仅去年计划移民2万人,实际完成移民2.27万人。建成和在建天祝黄草川、天祝县南阳山片移民新村、古浪县黄花滩圆梦新村、黄花滩三号移民村和凉州区九墩滩沿河村等移民安置点51个。根据迁入区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新农村示范村,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有效解决,实现了“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
为加快天祝县扶贫进程,武威市委主要领导深入调研,科学分析,精心谋划,提出了一项集维护稳定、生态治理、移民搬迁、脱贫致富的综合工程。这就是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该项目区位于金强河流域上游东南部,总土地面积200万亩,工程估算总投资4.17亿元。工程建成后,每年从金强河向南阳山片引水3080万立方米,解决项目区现有2万人及金强河流域上游海拔2800米左右祁连山水源涵养区3万移民的生活用水,解决10万亩设施农牧业生产用水和5.7万亩饲草地灌溉用水,兼顾项目区农畜产品和饲草料加工用水。这项工程于2013年6月29日动工建设,2014年7月28日试通水运行,目前项目完成投资2.445亿元。这一项目建成,将有效改善天祝县南阳山片生态环境,遏制松山滩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减轻金强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压力,为兰州新区西北部建立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对于维护天祝藏区和谐稳定、加快藏区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武威市积极推进直接服务群众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甘肃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一期工程用地734亩,投资2.8亿元,去年已投入运营;总投资12亿元的万嘉国际广场,正在进行内外装修,累计完成投资6.7亿元;总投资2.03亿元的武威昊天农产品交易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完成投资9460万元,已建成1万平方米的交易大棚,正在建设气调库;总投资3.5亿元的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累计完成投资2.35亿元,已完成三条铁路铁轨铺设工程,正在进行附属设施建设及黄羊车站改造;总投资80亿元的甘肃同威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项目正在抓紧推进;新建续建改造各类市场15个。
武威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近五年,累计完成交通运输总投资192.9亿元,公路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永古、双营、金武高速公路和金色大道建成。2014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50公里、一级公路46公里,分别是2009年的3.9倍和2.5倍。路网密度达到36.2公里/百平方公里,是2009年的1.4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通班车率乡镇达到100%、建制村达到93%。水利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五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65.3亿元。景电二期民调渠延伸等骨干工程建成发挥效益,新改建干支渠546.4公里,区域水资源调蓄调度能力提高。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40处,解决了74.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武威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武威市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恶化趋势有效遏制。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目标提前6年实现,全市长期存在的生态恶化趋势得以遏制。蔡旗断面过水量、民勤盆地地下水控采量连续5年完成规划目标。青土湖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上升到3.2米,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旱区湿地达到106平方公里,形成水面22平方公里。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13.4万亩、压沙37.6万亩、治沙造林7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1%提高到19.3%。南部水源涵养林生活生产压力减轻,区域扩大。湿地面积达到156.3万亩,居全省市州第4位。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