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05.09.2016  14:33
    近年来,武威市强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生态建设方针,抓好“节水、治沙、造林、防污”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推广用麦草方格沙障治沙的有效经验,坚持干部义务压沙制度,大规模开展绿化造林工作。同时,坚定不移推进特色林果业建设,积极推动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开发工作,严格落实“五禁”决定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探索建立了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近五年来,武威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51.65万亩。其中,完成治沙造林84.6万亩,平均每年完成治沙造林15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到93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2.1%提高到19.7%。以酿酒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沙漠特色林果面积逐年递增,至2015年底,全市特色林果总规模达到155.66万亩。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建设工程通过省上竣工验收,蔡旗断面过水量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两大约束性指标、生态治理目标分别提前8年、6年实现,干涸半个世纪之久的青土湖形成水面22.36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由“十一五”末的3.78米升至3.14米,形成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与此同时,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中心,全力破解“资源性和结构性缺水”难题,按照“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控制全市总用水量。2013年,武威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今年,武威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进一步优化“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布局,加快建设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截至9月1日,蔡旗断面过水总量24572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多4681万立方米;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6347万立方米,占控制指标8600万立方米的74%;引黄济石沙漠治理暨精准扶贫移民供水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亿利资源集团沙漠生态产业扶贫和生态修复项目完成30万亩飞播工程。持续开展凉州城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截至8月28日,凉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09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9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0%,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9%。与此同时,加快千里沙漠大林带建设。该工程是武威市委落实省委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的重大生态项目,规划利用6年时间(2015-2020年),在甘肃、内蒙省界沙漠沿线,营造一条长562公里、宽1000米以上的生态林带,完成营造林160.6万亩。目前,562公里的治沙道路路基已全线拉通,其中铺设水泥稳定层118公里,铺罩沥青路面65.2公里,完成压沙11.7万亩,造林21.9万亩。(武威市林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