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武威市治理天祝煤矿采空塌陷区纪实

09.12.2015  11:28

天祝县为煤矿采空塌陷区群众搬迁新建的住宅楼——天安小区全貌。(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天祝煤矿采空塌陷区群众搬迁新居后在小区活动室下棋。

  

天祝煤矿采空塌陷区群众搬进了新家。  

  冬日的天祝,虽寒风刺骨,却红日髙照。巍巍祁连,山上白雪皑皑,山下松柏葱绿。

  一路通行,过了天台隧道,一个美丽的小镇展现在眼前——这就是天祝县炭山岭镇。

  炭山岭因盛产煤炭而得名,也因煤炭开采形成了采空塌陷区,塌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度告急。

  武威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塌陷区的搬迁安置,让当地群众重建家园,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天祝县炭山岭镇地处甘青两省界河大通河北岸,全镇总人口18016人,城镇化率62.8%。炭山岭采煤历史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80年代煤矿最多时达到135家,后经关井压产、淘汰关闭和专项整治,现有7家煤矿企业,年设计生产原煤200万吨、洗精煤150万吨。目前,煤矿区面积25平方公里,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区域共约7平方公里,比较严重的有炭山岭、塔窝、拉卜子、菜籽湾4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和窑街煤电天祝煤矿一号井居住区,共有556户、2732人。

  今年5月12日,媒体记者反映:天祝煤矿采空区村民身居险地,需尽快搬迁。武威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和时限要求,强化力量,细化措施,全力推进天祝炭山岭煤矿采空塌陷区治理和搬迁安置工作。

  5月17日,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市长李志勋带领市国土、住建、工信、安监、扶贫等部门负责人,一同来到天祝县炭山岭镇采空塌陷区,逐一走访农户,查看采空塌陷区裂缝,现场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6月到12月,火荣贵先后多次到炭山岭镇检查工作进展,督促责任落实,现场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安排专人衔接落实项目和资金,深入搬迁户家中了解搬迁后生产生活状况,设法解决搬迁群众的生活和发展问题,保证搬迁后收入水平高于以前。

  省国土资源厅、省安监局等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多次到炭山岭煤矿采空塌陷区,帮助指导科学防范和处置工作,并积极衔接争取项目,对塌陷区治理和移民安置给予大力支持。天祝县和市直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突出重点,明确责任,认真落实。

  武威市把受影响群众居住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安置采空区群众搬迁。天祝县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驻守炭山岭镇,推动加快安置点建设进度。镇村干部和联户干部结对包户,认真开展疏导帮助工作,动员群众搬迁到安置区居住,拆除塌陷区危旧房屋。通过落实分期支付房款政策、对带头搬迁和拆除旧房屋群众给予奖励和提供租赁补贴或过渡性住房等措施,解决实际困难,推进搬迁安置。对智障、残疾、特困等特殊困难家庭,由民政和残联等部门按最高限给予救助,帮助搬迁。累计筹措1900万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移民搬迁安置,为残疾户、特困户、五保户发放救助资金51.5万元。截至10月28日,通过群众自愿报名、自主选房、主动搬迁,全部完成了采空塌陷区剩余370户群众的搬迁安置工作,其中炭山岭镇天安小区安置318户、县城安置52户。

  一手抓搬迁安置,一手抓塌陷区治理。武威市严格落实采空塌陷区治理措施和安全防护责任,加大隐患排查力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月20日,省地勘院完成炭山岭煤矿采空塌陷区地质外业勘察,形成勘察报告。经勘察,采空区上方耕地758亩、草场486亩、林地1565亩,围栏圈定禁止区域3005亩。该区域内地面出现裂缝和塌陷,存在山体滑坡、岩石崩落不稳定等隐患,随季节变化,在强降雨时易发生地质灾害,需要随时监测警戒。

  5月26日,完成了炭山岭煤矿采空塌陷区房屋普查工作。对受损严重的18户,5月29日前完成过渡安置,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原住宅基本拆除。

  6月15日前,在炭山岭煤矿采空塌陷区安装安全防护围栏8325米,设置围栏提示牌23个,重点塌陷区域设置警戒线,设立警示牌65处。

  在炭山岭区域新安装6台预警广播、5个简易雨量器、1个自动水位站、1个图像监测站和1个监测视频站。完成炭山岭镇4.8公里河道清淤、360米河堤建设和165米防洪渠建设,协调天祝煤业公司完成所属区域370米防洪河堤建设,镇区内河堤加固和防洪渠建设工程全部完成。

  多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天祝煤矿采空塌陷区问题放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脱贫致富、维护藏区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

  2010年4月19日,刚到武威任职的市委书记火荣贵,便同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力学一道,带领国土厅相关负责人一同到天祝县炭山岭镇查看现场,就煤矿采空塌陷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专题研究。确定要着力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着重推进天祝县炭山岭煤炭矿区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对塌陷区综合治理和移民安置工作进行了规划和安排,做出用5年时间将炭山岭镇居住在煤矿采空塌陷区的农牧民全部搬迁安置的规划。2013年2月3日,火荣贵到炭山岭镇现场检查北街新村安置区建设,要求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城乡融合发展路子,尽快把居住在采空塌陷区、高海拔区和林缘地带的城乡居民搬迁到城镇规划区居住。

  从2011年开始,按照《武威市下山入川工程规划》,将居住在高深山区、生态脆弱区、采空塌陷区的农牧民群众,通过市区农林场、县内易地搬迁、县城安置等方式进行安置,累计搬迁移民7052户、31619人,其中炭山岭、祁连、旦马等矿区搬迁移民740户、3322人。

  2011年6月8日,天祝县与窑街煤电集团、千马龙煤业等6家煤矿企业签订《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委托协议》,对炭山岭煤矿企业按核定产能以每年每吨3元的标准收取恢复治理保证金,用于采空塌陷区治理。制定《炭山岭镇易地搬迁实施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对居住在塌陷区的556户农牧民实施搬迁,整合采空塌陷区治理保证金和保障性住房、游牧民定居、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资金1.4亿元;修建炭山岭镇北街新村和天安小区两个移民安置点,建成住房668套,于2014年底先期安排入住塌陷区农牧民186户。

  2010年至2011年,省国土厅安排实施两期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总投资800万元,用于工程治理资金520万元,完成废弃斜井封堵140.3立方米,采坑回填4.33万立方米,弃渣堆平整15093.2立方米,裂缝夯填18万立方米,植被恢复(植草)13.6万平方米,拉网维护2281米;用于群众搬迁安置资金280万元。窑街煤电集团和天祝县共同实施河道防渗漏治理项目,投入资金2022.57万元,其中窑街煤电集团天祝煤业公司投入1627.57万元,天祝县筹集资金395万元,治理河道渗漏4.11公里。

  12月2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来到天祝藏族自治县炭山岭煤矿采空塌陷区,调研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刘伟平对采空塌陷区治理及群众搬迁安置工作给予肯定。刘伟平说,要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统筹考虑,一同规划,在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保证各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时到位,为产业发展、更多移民能就业创造条件,努力把武威的移民搬迁工程打造成全省的示范工程,在易地搬迁方面探索“通过搬迁脱贫一批”的成功经验。

  依托炭山岭矿区和旅游资源优势,武威市着力培育致富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通过引导群众发展旅游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炭山岭旅游专业村,到2014年底,炭山岭镇交通运输业和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100多人;通过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引导群众发展设施养殖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金融信贷扶持力度,向搬迁群众发放“双联”“双业”贷款468户、4400余万元,支持群众创业增收。2014年,炭山岭镇整体脱贫,城镇化率达到62.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048.9元。

  今年以来,武威市支持搬迁群众发展设施养殖业,将已建成的64座养畜暖棚分配给以拉卜子村河西组为主的搬迁区群众,鼓励发展养殖业;组织村组干部和部分群众赴陇西现场观摩培训中药材种植经验和技术,今秋种植中药材980亩,明春规划种植中药材1505亩;协调金融机构适当放宽条件,为搬迁群众发放5万元以下的小额惠农贷款,扶持发展增收产业。对炭山岭煤矿采空塌陷区40户精准扶贫对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00万元。县委、县政府还协调天祝煤业公司放宽招工条件,优先录用采空塌陷区群众,煤矿优先推荐使用搬迁区群众运输车辆。目前,搬迁区群众已购买和自建商铺184套,发展农家乐37户,经营客运、货运车辆和工程机械64台(辆),经营餐厅、小旅店28家。发展规模养殖户64户,中药材种植2485亩。新型产业中从业人员户均1人,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预计2016年户均可增收1.5万元以上。

  同时,武威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3060万元与窑街煤电集团天祝煤业公司联建炭山岭集中供热站,可保障供热面积25万平方米;投资260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污水2000吨;投资534.39万元新建镇区集中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1200立方米,可供镇区及移民安置点1.2万人正常生活用水;投资358万元修建镇区道路1.7公里,配套建设雨水管网等设施;投资135.8万元在安置点新建2个社区活动场所。在天安小区配建了社区卫生室,扩建了幼儿园,建成1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430米健身长廊及乡村舞台、篮球场和公共卫生间,建成200平方米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完成电视网络入户工程,实现了规范化物业管理。

  搬迁,脱贫,致富,炭山岭的群众在变化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也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他们正迎来崭新的生活。(记者马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