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强力推进主体生产模式纪实

10.01.2015  02:34

  原标题: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之翼——我市强力推进主体生产模式纪实

  记者 张尚梅

  隆冬时节,凉州区中坝镇花寨村四组“田秀才”贾宗国的西瓜棚里春意浓浓,碗口大的西瓜赶在春节前就可上市了。贾宗国说:“这一茬西瓜预计能产6500斤,按最低每斤2元计算能收入13000元,一年能种四茬,一个棚年收入在38000元以上”。

  这是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2010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节水高效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至2014年,全市新建设施农牧业64.65万亩,是2009年总量的4.62倍,累计达78.65万亩;2010年至2014年,全市建成特色林果业108万亩,是2009年总量的8.1倍,累计达121.23万亩。

  一

  时下,在我市广大农村,温室大棚里果蔬飘香,养殖暖棚里牛羊满圈,农户林业技术人员忙忙碌碌,农户们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走进中坝镇花寨村四组农户李录年的温室大棚,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一排排细绳上爬满了绿油油的西红柿藤,藤上密密麻麻地结了一颗颗龙眼大的西红柿。李录年告诉记者,他和老伴经营大棚已经四五年了,一个85米长的西红柿棚,两个100米长的辣椒棚,一年收入9万元左右。“种植大棚蔬菜轻轻松松就能管理,劳动强度不大,效益还好。”

  主体生产模式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像李录年一样靠天吃饭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绿色车间”里的“农业产业工人”。

  2010年以来,我市设施农牧业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14年,全市设施蔬菜产量达119.1万吨;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2865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2.64万户,预计畜禽饲养量达2853万头只。

  我市加强基层技术服务力量,着力打造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实现了技术服务全覆盖。在设施农牧业方面,认真组织实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项目,建立村级综合农业服务中心,聘用技术人员841人,择优选聘村级科技助理员20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1147人。在特色林果业方面,近三年全市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技术人才24名,招聘农民技术员163名,服务生产一线,常年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积极开展设施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近两年引进试验设施瓜菜新品种180个、畜禽新品种14个,试验示范先进适用技术60多项次。围绕生产实际需求,大规模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50万人次以上。

  二

  “冬天不忙,锄挂南墙”。这句话是以往冬季农民无事可做的真实写照。但对于民勤大坝乡六沟村农民来说,这种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该乡农技站站长朱鹏说:“现在大家都忙着在棚里比技术、比品种、比效益。”

  走进民勤县大坝乡六沟村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一栋栋钢架结构温室大棚首尾相连,在冬日的寒光下闪着银光,大棚里农民们正在忙碌着,映入眼帘的满是绿色。六沟村党支部书记高立融是个精明能干的致富带头人,他自己搭建了8座日光温室,主要定植人参果、西红柿,去年人参果赶上了好价格,一棚收入在3万多元,一年下来8个棚进账16万多元。目前人参果、西红柿都已陆续上市,因为品质好,价格也非常理想。高立融乐呵呵地说:“村上的示范园建成大棚723座,每棚收入在1.5至3万元,温室瓜菜人均增收在2500元以上,好日子就在眼前。”

  从“单一”到“多元”的设施农业,摆脱了自然束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推向一个全新境界。为使设施农业再上新台阶,各县区、乡镇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努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天祝华藏寺周家窑村的草莓遍地开花、凉州区西营镇的皇冠梨处处飘香、古浪泗水镇的葡萄香甜可口、民勤的“金红宝”、“银蒂”甜瓜美名在外。凉州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肉羊产业大县、肉牛产业示范县,民勤县是“中国肉羊之乡”、全省肉羊产业大县、肉羊产业示范县,古浪县是全省肉羊产业大县、草地农业试点县,天祝县是全省肉羊产业大县、肉羊产业示范县。

  同时,我市科学规划布局,集中连片建设,全力打造北部沿沙区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产业带,核心区皇冠梨产业带,沿山冷凉灌区设施葡萄、皇冠梨产业带。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联村跨乡连片规模栽植,由川区向沙区和沿山冷凉灌区延伸,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拓展,由规模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型。特色林果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点、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新亮点、新农村建设最现实的着力点。

  三

  有规模才有效益,有品牌才有特色。凉州区隆华蔬菜贮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通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5000多农户发展蔬菜产业,2014年种植面积达到1300多亩,销售蔬菜2万多吨,年净收入达180多万元。

  在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有机地把发展设施农业的千家万户联系起来,拓宽了销售渠道,让农民能够产得出、销得好、效益高,为农民带来了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带动了农资、运销、加工、包装、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户发展设施农牧业的后顾之忧,我市相继培育了祁连、发放、华伟、介实、天润等一批省、市级设施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41家,入社成员达到7.25万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得到了空前发展。

  四

  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市编制了《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试行)》,加快推进外向型农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市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6个,有效使用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28个、绿色食品84个、有机食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三品一标”及原料种植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50.6%,养殖认证规模占养殖总规模的46.2%。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骨干批发市场改造、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新建续建商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27个。甘肃黄羊河集团物流公司被认定为“全国A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甘肃省第一个国际贸易陆港——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设施农产品远销新疆、四川等20多个省区,并出口中亚等国,设施农畜产品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