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18.03.2016  09:35
    近年来,武威市毫不动摇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围绕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统筹抓好“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四个重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十二五”期间,武威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51.65万亩,占规划目标175万亩的143.8%,是“十一五”时期的3.7倍。通道绿化5806公里,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义务植树5626.9万株,每年都超过1000万株。武威市森林面积达到93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06%提高到19.72%。湿地总面积达到156.3万亩,居全省市州第4位。
    在生态治理中,武威市坚持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并行,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扎实推进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和省级财政防沙治沙项目、民勤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组织实施了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千里沙漠大林带工程、亿利资源沙漠生态产业扶贫项目、濒危野生动物民勤青土湖试验性放养基地等重点建设项目。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制度,开展大规模压沙造林。创新沙漠治理新思路,利用沙漠光热资源优势,发展沙漠光伏发电基地,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目标。建立完善沙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开展工业治沙、生物治沙、机械治沙、产业治沙和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加快发展沙漠特色养殖和林果、药材种植产业,推进治沙林承包治理经营,促进沙区生态脱贫和产业致富。
    坚持以防沙治沙为重点,不断推进造林绿化取得新成就。以治沙造林为重点,坚持造林、封育、人工模拟飞播造林相结合,统筹沙漠治理、工业园区绿化、通道绿化、林网建设、新型村镇和社区绿化、湿地保护与恢复、“下山入川”移民搬迁区生态恢复,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建设生态安全屏障。高标准建设了以甘肃内蒙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民勤县青土湖、西大河、老虎口,凉州区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邓马营湖周边及新红路、荣生路、金荣沙漠生态公路沿线,古浪县民调渠沿线等为重点的防沙治沙示范区;金色大道、金武高速、荣生路、天颐大道、红东路及红水河沿岸胡杨景观林带等一批通道绿色长廊;荣华颐养园、古浪生态移民扶贫产业基地、甘肃国际陆港及古浪感恩新村、阳光新村、圆梦新村,天祝南阳山片移民安置点等园区绿化和新农村绿化示范工程。民勤县老虎口、青土湖、西大河,古浪县民调渠沿线等连片治理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武威市已被命名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天祝县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试点示范县,民勤县列为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坚持发展林业富民产业,大力发展以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累计建成特色林果基地136.21万亩,占规划任务100万亩的136.21%,是“十一五”末累计面积的7倍。全市特色林果总规模达到155.6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1.05亩。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投资规模达到新高度。“十二五”期间,累计落实中央和省级林业建设资金10.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坚持改革创新,林业改革取得新突破。在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配套改革。坚持依法严格保护,严格落实“五禁”决定,切实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抓科技强支撑,林业科技实现新跨越。全市林业系统开展科研推广项目26项,完成自列项目1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10项;大力推广沙生灌木混交造林、容器苗造林、葡萄简约化修剪、皇冠梨拉枝促早产丰产、皇冠梨砧木建园、红枣直播建园等实用新技术。(武威市林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