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大学生做出妈妈味的炉盔子

28.07.2015  02:47

妈妈味 ”炉盔子

特色 “炉盔子 ”卖得俏

    “现在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不是去考公务员,就是进事业单位,既体面又不用承担什么风险,但是我偏偏选择了卖馍这条路。说实在话,刚开始压力挺大,受到许多人的嘲笑。但既然已经开始了,就打算瞅准目标大胆闯出一条路。我想说,大学里学过的很多知识,跟我现在每天所接触的事业都是相关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殊途同归!”24岁的大学生张文博说。

    一夜之间“年馍馍”街头飘香

    武威,是一个农业城市,经常可见进城的农民骑着三码子、电动车,拉着一整车馍馍到处叫卖。

    进入7月份以来,记者在武威城区多个街巷、居民区看到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炉盔子”销售点,销售人员热情叫卖,购买人员安静地排队等候,附近有老百姓在议论:“这家的‘炉盔子’干净又好吃!”“听说是一个大学生做的。”“这种‘炉盔子’有面味,有一股家乡味、‘妈妈味’!

    记者就近跟卖主——一位戴眼镜的小伙子聊了起来。据他介绍,自己在当地高中上学,现在出来学习卖馍,只为了体验生活。这种受欢迎的“炉盔子”是自己的堂哥——一位刚刚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做的。“他一个大学生都能做出好吃的馍,还能到处卖馍,我也跟着出来学习学习。卖馍也没什么丢人的!”小伙子有点羞涩地说。

    记者走访发现,在武威城区,卖这种受欢迎的馍馍——“炉盔子”的销售点多达十几个,其中两个固定店面,9个流动销售点。

    艰苦创业只为做出“妈妈味

    7月27日,多方辗转打听,记者联系到了这位卖馍的大学生——张文博。

    张文博家在武威市凉州区五和乡五爱村,而他做馍的地方却在距离五爱村不远的候吉村。寻至候吉村,老远便可看见络绎不绝的购买者拎着馍从院子里走出来,馍香味在这个绿色环绕的村子里四散飘香。走进张文博的馍馍加工间,“呵,干净的操作间里来回都是身穿干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眼前的情形让记者频为吃惊。

    戴着黑边眼镜、口齿流利、目光坚定的张文博介绍说:“武威是个富产粮食的地方,尤其在五和乡,这里的小麦受到祁连山雪水的灌溉,既劲道、口感又好。从小到大,自己最喜欢吃的就是奶奶、妈妈做的‘炉盔子’,当地人都叫它‘年馍馍’或“烧馍馍”。这种馍,每到过年的时候才做,除了自己留一些过年,同时也送亲戚朋友。在五和乡,奶奶、妈妈做的‘炉盔子’远近闻名,非常受欢迎。由于爷爷、爸爸曾经都做过面粉生意,我对面粉、粮油等产品的成色、好坏等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大四实习那年,我基本就呆在家乡开始跑市场,了解整个武威市场的面粉、粮油销售情况。”

    2015年年初的一天,张文博在一家粮油店做调查时,一位店主跟张文博闲聊,店主说,现在人们对馍馍的需求量很大,可惜的是,品质好的馍馍太少,否则,粮油店可以捎带着销售馍馍。张文博对这位店主的话上了心。2015年4月份开始,张文博发动家人做馍馍。刚开始,每天只用一袋面粉,后来增加至三四袋面粉,到了7月份,随着市场对馍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天要用30袋面粉。“刚开始做出的馍馍是酸的,倒了太可惜,吃又吃不下,看着发酸的馍馍,整夜发愁睡不着觉。为了做出好吃的馍,我凌晨4点钟便爬起来,跟家人研究做馍馍的时间和温度问题。刚开始做馍,只有一台烤箱,后来增加到6台。为了做出‘奶奶味’、‘妈妈味’的特色馍,家人没少陪着我熬夜。”张文博感慨地说。

    大胆尝试坚持只卖“良心馍

    带领工人在食品加工间娴熟切馍的张文博讲,现在市场上的馍很多,但好吃又健康的馍不是太多,为了让馍又白又大又漂亮,个别贪心的店主有放添加剂的,还有放卫生纸的。“但对于我来说,只做馍‘良心馍’和‘健康馍’。

    张文博随手抓起一个面团,他说:“这个生面团是六两,等它烤熟了以后,将会是五两五。”用秤一秤,果然如此。张文博继续说,“妈妈味”的“炉盔子”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它是人工发面做成的之外,它主要是用最好最天然的酵母做引子,再经过和面、搅拌、发面、压面、称剂、制作、醒面、烘烤等流程,其中发酵需要一个小时,醒面需要一个小时,烘烤需要一个小时,大约经过4个半小时的时间,才能做出这种武威特色的“妈妈味”“炉盔子”。”

    张文博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创业路子目前已带动30多人就业。从最初每天做十几个馍,发展到现在每天卖出3300个馍(除了“炉盔子”,还开发了玫瑰卷、香豆子卷、麦茴香卷等多个品种烤馍),每天纯收入600元,一个月收入近2万元。“创业是个吃苦的活,现在每天从早忙到天黑,仍然不能满足市场对‘炉盔子’的需求。短短几个月时间,家人为了帮我创业,已经投入了30多万元。以后,这条路将如何走?能不能把‘鹏威炉盔子’(已注册)卖出甘肃,投放国内大市场,除了靠品质和特色‘说话’之外,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来实践和证明。”张文博若有所思地说。兰州晚报记者雒焕素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