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凉州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纪实

02.04.2015  13:36

    原标题:新常态激活大产业

    ——凉州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纪实

    三月,大地回暖。凉州区羊下坝镇五沟千亩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园区里,正在指导农户按照《武威市出口农产品技术规程》定植番茄的甘肃诚坤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坤告诉记者:“我们推行标准化生产,给蔬菜贴上商品标签,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平台,让‘诚坤’牌蔬菜走出国门、远销海外。”这是凉州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带来的新景象,也是凉州经济提质增效、强筋壮骨的一个缩影。

    新常态布局特色优势新产业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如何既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又要城乡经济“”起来?凉州区抢抓市委决定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武威黄金节点、建设甘肃国际陆港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打造风光电装备制造、核技术民用装备制造、飞机汽车制造、制药、包装、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液体经济、甜高粱、现代畜牧业等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调整优化园区布局,着力提升产业聚集效应,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做优质量、提升效益、增加总量上来,以陆港经济快速发展辐射带动全区经济跨越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凉州区始终坚持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的发展理念,在增加经济总量中做优产业质量,抓项目、促投资、扩总量、提效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富民产业,以传统产业结构为主的发展格局逐步打破,重离子治疗中心、新能源风电制造、甜高粱诱变育种技术等一大批污染少、产值高的新兴产业逐步兴起。

    201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58.67亿元,是2010年的1.74倍,年均增长1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2.43亿元增加到8.77亿元,是2010年的3.61倍,年均增长37.8%;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7.54亿元增加到21.39亿元,是2010年的2.84倍,年均增长29.8%;人均GDP由2010年的1.44万元增加到2.5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4元,较上年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9404元,较上年增长12.3%。

    大项目助推产业结构大调整

    走进武威荣华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宽敞的水泥马路、高大壮观的养牛车间,一眼望不到边的甜高粱种植基地,处处展现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的大思路、大气魄。年加工30万吨鲜奶、1.5万吨婴幼儿奶粉项目工地上,工人忙碌的身影和来回穿梭的车辆,预示着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在沙漠腹地即将崛起。

    项目是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今,随着武威保税物流中心、青啤、京奥港、航天万源装备制造、凯帝斯5000台电梯、金色大道、北仙高速等一大批规划手笔大、建设速度快、综合效益好的交通、城建、园区、生态等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在凉州落地建设或竣工投产,为凉州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美国温德克通航飞机、德国农业大型机械制造、美国月色美地葡萄酒堡及葡萄基地等国外投资项目的引进,成为引领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中欧国际货运“天马号”班列开通,凉州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培育力度,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向陆港倾斜支持,招商引资项目优先入港建设,全力推进甘肃国际陆港建设,着力培植面向沿线市场的加工贸易基地,积极搭建向西开放的国际物流平台,吸引聚合进出口产品和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和物流链。

    据统计,2014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7.23亿元,是2010年的4.2倍,五年累计完成1301.66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40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93.74亿元,是2010年的20.1倍,五年累计完成712.63亿元;市场主体增加到56911个,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从2010年的375.08个增加到564.09个。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4.8:41.35:35.57调整到了2014年的21:44.3:34.7。

    高标准推进富民产业快发展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其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富起来。作为农业人口大区,如何实现新常态下的跨越发展?凉州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全面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瞄准中亚、西亚和东欧市场,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型现代农业体系,着力培育肉羊、奶牛、肉牛、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蔬菜、药材等全产业链和甜高粱、獭兔产业链,大力推进省部级蔬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辐射带动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瞄准中高端市场,着力打造“凉州蔬菜”、“凉州黑牛”、“凉州羊羔肉”、“凉州白猪”、“凉州皇冠梨”等特色品牌,切实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注重引进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名优品牌,实现龙头企业和农产品资源高位“嫁接”,着力推进富民产业快速发展。

    2014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54.22亿元,增长6.1%。新建设施农牧业7.62万亩,累计达到37.7万亩,实现了户均2亩棚的目标;新建特色林果基地15.36万亩,累计达到55.1万亩,人均达到0.7亩,减少贫困人口6万人,农民纯收入51%来自设施农牧业。(记者 赵勇忠 通讯员 彭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