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依托扶贫资金培育富民产业纪实

26.10.2015  13:27

  原标题:“金杠杆”撬动大产业

  我市依托扶贫资金培育富民产业纪实

  今年以来,我市抢抓精准扶贫资金投放的重大机遇,用足用好精准扶贫资金,层层靠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突出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加快发展“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等各项重点措施,加快推进富民产业培育步伐。至10月10日,全市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4.18亿元、市级精准扶贫专项补助资金1.23亿元。通过惠农贷款的大量投放,扩大了农业信贷投资规模,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培育壮大了富民产业,有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是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做的专属金融产品,由省财政全程全额贴息,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市级精准扶贫专项补助资金是市委市政府为支持今年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如期脱贫采取的专项支持政策,主要用于设施农牧业扣棚定植和补栏进畜。为用足用好精准扶贫资金,落实好这项富民政策,市委高度重视,将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来抓。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市委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具体组织落实。市委书记火荣贵多次深入县区调研指导贷款工作,要求县区要用足用好各类扶贫资金,加快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进度,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坚决防止贷款转存等问题,确保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全部用于发展富民产业上,确保贷款发挥扶贫效益,切实为贫困群众谋得实惠,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市农牧局及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通过项目争取、持续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等七项措施,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推进。

  针对我市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落实要求高、难度大、投入多、持续久的实际,由市农牧局牵头,协调各部门及时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武威市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的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目标任务。各成员单位立足各自职能,围绕省《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结合梳理出的31条支持政策赴省直对口厅局汇报争取,至9月底,共对接项目38个,到位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等项目资金17365.47万元,其中围绕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争取到位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奶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等资金14332.6万元。

  持续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2015年,全市计划贫困户新建设施农牧业2.8万亩,实现贫困户户均2亩棚目标。目前,各县区贫困户已开工建设3.07万亩,占任务的109.6%。大力发展以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全市贫困片区已完成特色林果栽植6.07万亩,其中,凉州区3.63万亩,民勤县0.98万亩,古浪县1.46万亩。持续推进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户选择优质多抗品种、合理安排种植茬口。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力度,已引进、试验设施瓜菜新品种120个,开展技术试验示范20项;引进种畜2676头只,引进良种畜12910(只)。完成贫困片区23.23万亩特色林果扩沟铺膜、补植补造,整形拉枝,病虫害防治和花果管理等提质增效规范管理活动。持续推进示范基地创建和出口基地建设。目前,备案出口农产品种植企业(合作社)36家,其中2015年备案31家;备案基地面积32.12万亩,注册登记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11家。完成51个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环境监测,检测样品232项次。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2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136个。

  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认真实施《武威市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规划》,以沙缘区贫困片区为重点,支持贫困户开展规模种植,通过推进产业链建设,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今年,贫困户种植甜高粱6.22万亩。着力发展旱作农业,今年,推广完成旱作农业72.95万亩,占省上下达任务的104.2%。认真组织实施全省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推广脱毒种薯面积42万亩,占省上任务的100%。通过大力推广旱作农业、脱毒马铃薯种薯等农业增产增效技术,不断提升贫困山旱区、不保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贫困户增产增收。积极发展地域特色产品,综合配套新品种、新技术,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小杂粮等地方性特色农产品36.46万亩,不断提升特色产品效益水平,增加贫困户收入。

  加快发展“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1至8月份共实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62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046万元。古浪绿洲生态移民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已建成獭兔养殖棚65座,95座正在进行土建施工;畜禽屠宰加工分割配送中心主体生产车间已经完成。武威丽姿公司獭兔标准化养殖及兔肉深加工项目一期已经建成;5月份底开始二期建设,目前,饲料生产车间已建成。荣华30万吨鲜奶制品、1.5万吨婴儿奶粉项目办公楼、液奶联合车间、水处理车间、动力车间、污水处理水池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甘肃傲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饲料生产线项目已建成。敬业公司2万吨葵花油生产和3000吨葡萄籽制油项目总投资35000万元,已完成投资34648万元,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部分设备已安装。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武威昊天农产品市场已累计完成投资17300万元,占总投资的85%。凉州区古城镇农贸市场、吴家井乡农贸市场,古浪同丰牛羊交易市场、国茂畜产品交易市场,天祝炭山岭镇便民市场、哈溪便民市场,民勤双茨科农贸市场等7个县乡便民市场已全部建成,累计完成投资2465万元,占年度总目标的100%。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从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为今年确定的5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各拨付了5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补助。经过积极推荐申报,天祝县天堂镇天堂村等2个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王兆明等27人获得“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称号;财生餐饮园等22户农家乐获得“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称号,天祝县天堂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鼓励和扶持回乡创业。目前,劳务品牌培训项目资金150万元已到位,拟培训2500人。为回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加强对精准扶贫对象创业愿望的调查工作,掌握创业需求,收集市场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把信息政策及时传递给有创业愿望的精准扶贫对象,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提升农业科技扶贫能力。深化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在原来520名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增派了184名科技特派员,合计704名。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贫困县区已建立科技示范基地50个,其中养殖19个、日光温室15个、特色林果业1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912户,其中养殖489户、日光温室295户、特色林果业128户。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计划在贫困乡村开展以现代农业发展、日光温室和暖棚养殖生产技术、出口型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已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616人。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围绕主体生产模式的推进,将农业技术培训纳入1580名驻村干部的培训计划,分四期举办精准扶贫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专题轮训班。通过专家讲座、技术人员现场培训等方式,完成贫困区农牧民种植、养殖技能培训达到5.3万人(次)。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制定印发《武威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县区航测阶段招投标和航测作业已完成,除民勤县其余县区同时完成了地测项目招标,天祝县已完成9个乡镇土地权属调查工作,凉州区和天祝县正在开展权属调查。下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达86.3万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22.9万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农民合作社指导服务;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制定下发了《武威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及监测暂行办法》,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组织认定县级示范社199家;认真落实财政扶持政策,组织筛选6家合作社实施省级示范项目;引导农民合作社走联合发展之路,指导成立了武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记者 张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