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化变偶像化,此波抗日剧没改进
偶像式抗战剧只图“表面光” 细节之处依旧粗糙雷人 快阅读
光明网评论员: 今天(9月17日)有媒体“吐槽”了几部正在一些电视台 “热播”的抗日剧,将其形容为“偶像明星的加盟更像是涂脂抹粉和营销噱头,许多抗战剧无论从剧情还是道具、场景甚至台词等,都还是一如既往的粗糙”。
上述所谓“一如既往的粗糙”,想必是指过去两年中引起公众普遍反感的“剧不雷人死不休”的抗日剧了。去年以前,抗日电视剧中的手榴弹炸飞机、手撕日本军人,被轮奸抗日女一箭杀死轮奸她的一众日本军人、全裸美女与抗日男勇士对视敬礼……已经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抗日剧“奇葩”到了这种程度,产生了如此“不严肃”的社会效果,带来的恐怕还不仅仅是对电视剧行业的差评。
正如有历史学者指出的那样,上述这些抗日电视剧“对于社会和青少年来说没有任何正面作用”,“抗日剧中出现的武侠化内容从史诗角度讲荒谬绝伦,此类电视剧唯一的意义就是让中国民众更加愚蠢”。不过,这些“让中国民众更加愚蠢”的抗日电视剧,其制作者却并非因为愚蠢而弄出了这些“荒谬绝伦”的东西,而是自认为聪明地要以这些垃圾电视片去搏市场、赚大钱。
现在,为公众所厌恶的武侠化在公众的声讨声中隐去,偶像化则趁着抗战周年纪念日被推到了前台。但是,从这些电视片“插着手,咬着牙签,在炮火连天的大街上闲庭信步,整个就是‘F4抗战版’”的情节及其播出效果来看,抗日电视剧“让中国民众更加愚蠢”的社会效果与前两年相比,并未有什么改变。如此,抗日电视剧还真颇有不把观众彻底驱离银屏不罢休的劲头。
上一波抗日电视剧是在公众的极度厌恶和主管机构的三令五申中退潮的。而这一波抗日电视剧之所以还能够再登陆,显然是借了抗战周年纪念日的“东风”。抗日剧出现在中国的银屏、尤其是出现在抗战纪念日的时间段绝非不应该,也绝非不正常。人们之所以对此波抗日电视剧“吐槽”依旧,完全是因为这些抗日电视剧“一如既往的粗糙”,根本没有吸取前一波抗日电视剧“铩羽而归”的教训。
曾有抗日剧制作者对公众的厌恶做出回应称,抗日剧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正确的限制,制作者如此拍片是“被逼”无奈,因此,雷人的不是抗日电视剧,而是舆论……这样的回应在展露了某些抗日剧制作者的坦率和大胆的同时,也说明这些制作者本就没想吸取什么教训。因为这些抗日电视剧虽然艺术粗糙,但政治正确;虽然政治正确有限制,但艺术想象无疆界……政治正确是商业收益的前提,而制作者甘愿“被逼”政治正确的前提,却正在于商业收益的强烈动机。
一般而言,就电视剧的商业属性而言,电视剧制作者的商业收益动机并没有什么不良性质。反过来说,一个社会也总要确立一些政治正确原则。政治正确是社会的政治禁忌,冒犯这种禁忌的电视剧,当然有胎死腹中的危险。因此,如果某类题材的电视剧若要涉及到某个或某些政治正确原则,就必须要在艺术内容与政治正确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平衡,确保艺术表现不能违背政治正确原则。
但是,如果就此说“被逼”,虽可博得一部分同情,但“装”的色彩也太扎眼了些。作为电视剧制作者,如果没有能力在艺术想象与政治正确之间实现平衡,完全可以不去触碰这样的题材。现今社会,这样的自由度还是存在的,何来所谓“被逼”?如果真有“被逼”,那也是被商机逼昏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