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1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正式发布

03.12.2014  11:18

 

 

日前,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正式发布。我校本科生就业报告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各高校自2014年起要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要求,由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处与各学院对201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后权威发布的。

近年来,学校坚持招生与就业工作“一盘棋”和“全员抓就业”工作理念,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重要民生实事工程全力推进,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计划》等,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统筹、学院负责、教师关心、校友关注、同学互助”的全员就业工作格局,就业工作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

现将《201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毕业生基本情况: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3880人,其中男生2505人,女生1375人,比例分别为64.56%、35.44%。毕业生来自24个省市自治区,生源地为甘肃、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省的毕业生居前5位。毕业生涉及10个学科门类,其中农科类1311人,占33.79%;理工类1103人,占28.43%;社科类881人,占22.71%;其他学科门类585人,占15.07%。毕业生来自15个民族,其中汉族、回族、藏族的生源数量居前3位。

毕业生就业情况:经甘肃省教育厅审定,我校201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分别为35.45%和90.6%。年底就业率中,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出境人数762人,占19.64%;在行政事业单位就业人数1794人,占46.25%;在企业就业人数781人,占20.12%;其他方式就业人数178人,占4.59%。初次就业率中,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动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居前十位,达到45%以上。毕业生面向全国31个省份就业,其中位居前5的区域是甘肃、新疆、青海、湖北、江苏。毕业生进入大中城市就业人数1462人,占就业人数的37.68%。

毕业生需求情况:截止2013年5月,与学校联系选聘毕业生的单位556家,来校举办宣讲会、专场校园招聘会的单位有220家,共发布需求岗位9805个,涵盖52个本科专业,岗位信息供需比(毕业生总数/岗位需求量)约为1:2.53。其中,来校招聘的220家单位提供就业岗位6420个,岗位信息供需比(毕业生总数/岗位需求量)约为1:1.65。从毕业生就业类型以及就业岗位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企业性质等情况来看,虽然毕业生就业岗位供应总量相对充足,但就业岗位的质量总体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理想岗位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等,但来校招聘的单位却以民营私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居多。

毕业生就业能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选才用人从重学历层次向重素质和能力转变、从重专业背景向重道德素质转变、从重学习成绩向重实践与创新能力转变。通过对我校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毕业生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包括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精神素养在内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二是毕业生动手能力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与毕业实训环节;三是毕业生应聘能力训练不够,应聘心理准备不足,部分学生观念落后、自信心不强,不能很好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

就业工作特点: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等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减少,供求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我校毕业生主要在本省就业,但我省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类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十分有限;三是毕业生生源中甘肃占92.39%,外省仅占7.61%,其中农村籍生源73.3%,城镇籍生源仅占26.7%,生源结构影响就业观念,“走出去”就业的勇气不足;四是除升学外,女大学生就业比例明显偏低,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虽然在招聘简章中没有性别限制,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隐性的女生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五是签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主要通过学校举办的校园专场招聘会、大型双选会、就业信息网和学院推荐等渠道获得,校园招聘仍然是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渠道。

为了进一步促进本科生就业工作,学校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坚持“全员抓就业”理念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把工作重心放在学院并充分发挥学院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主任,主管就业工作、学生工作和科研工作副校长任副主任,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学院院长为成员的甘肃农业大学就业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学院,充分发挥学院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体作用,明确就业创业工作目标任务,逐级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就业,事事服务就业”的良好环境氛围。

二是坚持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加大就业工作经费投入,在主管部门及学院均配备了专项就业工作经费,设立了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专项经费;建设有3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就业活动中心和包括网站、微信、微博、QQ等功能齐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制定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校园招聘会管理办法》等,开展有届次化、常规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月”、“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和校园综合类招聘会、分科类招聘会、分区域招聘会、大型企事业单位专场招聘会等,形成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管理、考核与活动体系。

三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策略,密切关注就业形势与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一是每年都由校领导带队赴国家重点建设区域、对口大型企事业单位、省内各市州人事部门等地开展市场调研和回访,宣传我校毕业生生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更多稳定的、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二是由学院领导带队,以本学院科研工作院地合作、专业设置调研、校友回访等方式拓展就业市场,收集就业信息。同时,积极邀请知名企业家和优秀校友来校为大学生举办就业创业讲座,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市场需求。

四是坚持瞄准社会需求和人才标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首先,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业评估、校友回访调查等,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启动了国家应用学科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基地班”、“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以及“莫高班”、“大禹班”、“新希望六合班”等多个重点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班级,形成了优势学科基地化人才培养与合作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实行招生与就业联动,坚持各专业招生规模与就业水平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环节的建设与投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设置和调整坚持以特色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贴近市场标准;最后,重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本科生人格培育工程”、“人文精神培养计划”、“自信心训练计划”等活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五是坚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培养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一是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落实教师课时津贴和职称待遇,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规范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二是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通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组织毕业生参加“甘肃省大学生创业大讲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培训课堂”、“网络创业培训”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发明专利以及就业实习基地等,选拔扶持大学生创业团队和项目,积极筹建大学生创业园区,努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孵化平台”。

2014 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毕业生总量大。据统计,201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 万人,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甘肃省2013年大专院校毕业生12.8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加上往届沉淀和外省回乡毕业生,总计达22万余人;二是当前经济形势还比较复杂。国内外经济环境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宏观就业压力不减,总体就业空间不会有明显增大;三是学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虽有缓解,但仍需加大对学科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的调整力度;四是个人择业理念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学生就业偏好与实际就业之间的矛盾较大。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新一轮“招生—培养—就业”的循环体系中继续给予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并明确提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等要求,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校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着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及时准确分析研判就业形势,遵循就业工作规律,提升就业指导能力,强化管理措施,提高服务水平,拓展就业市场,努力实现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