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祥和年 幸福新开端

20.02.2016  10:36

兰州市中山桥悬挂的大红灯笼烘托出浓郁的节日气氛。

  节日期间,兰州公路管理局向困难职工以及战斗在一线的保春运员工,开展“送温暖”活动,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职工的心田。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春节时和家人团聚。

  一家人茶余饭后,围坐在一起,细数着这一年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和变化。

  这些普通人的经历,映射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我们记录他们前行的脚步,聆听他们畅谈自己的新期盼、新梦想。

  新的一年,新的起步。我们期待他们在今后的努力中,播撒希望,将梦想变成现实。

“抱团发展”的9户人家

  一头头彪悍的奶牛,承载着合作市卡加曼乡格来行政村洒洒自然村村民柏三佛保家增收的希望。

  新春里,甘南草原依然寒冷。村民柏三佛保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照顾牛群。把这些牛赶往草原上放牧之前,他要先把牛赶出牛棚,让牛群在养殖场院子里做“热身运动”。

  在柏三佛保的眼里,这些牛是自己的心肝宝贝,这个养殖场不仅有他的股份,他还是这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

  “过春节自然开心,但大家伙儿的心思都在精心喂养牛上面。2015年,每户能分2万元左右。”洒洒村村长刀代细数着这一年的变化。

  位于合作市北部的洒洒村,昔日属于贫困村。这个半农半牧的小村子仅有9户人家。2014年8月,洒洒村9户村民“抱团发展”,成立了洒洒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有3491.1亩草场,存栏犏雌牛71头、黄牛18头。

  这个春节期间,29岁的村民王志道吉每天最关心的不再是去哪玩和吃什么,而是牛喂得怎么样了,以及合作社明年的“发展大计”。

  王志道吉是合作社的会计,他是以劳动力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合作社的。按照合作社当初的约定,每户人家出2名劳力加入合作社,其他家庭成员可以外出打工。王志道吉把这样的合作模式总结为“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放牧、统一挤奶、统一售奶、统一饲养、统一管理。

  王志道吉算了一笔账,合作社日产鲜奶450余斤,日产值1350元,按年产奶期180天计算,年产奶量达7.6万余斤,产值达23万元。

  规范的合作社运行机制,改变了传统的分户经营模式,有效地解放了劳动力。王志道吉一家6口人,2014年之前,他家全年的收入不多。如今,他在合作社工作,父亲外出打工,加上合作社的分红,2015年,家里收入4万多元。

  目前,村上像王志道吉家一样在合作市及周边打工的就有18人,单日收入100元以上。

  洒洒村还利用村上的集体土地,种植了名贵药材——唐古特大黄,2016年预计收成可达10多万公斤。

  “目前,种植和养殖的项目已经见到成效。有了国家好政策的支持和明确的发展规划,群众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底气,农牧民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物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改变了。”柏三佛保说,他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够带领大家继续好好干,让这个村子更加富裕。

冯塬村的变迁

  “好开心啊,今年春节咱家住进了新房。”2月8日,大年初一,庆阳市庆城县驿马镇冯塬村村民王文吕坐在热炕头上,一边吃饺子一边高兴地对家人说。

  记者走到王文吕家门口,首先看到的是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以及崭新的房子和醒目的对联。

  据村干部徐俊介绍,王文吕一家兄弟多,有6口人,几年前分家后借住叔父两孔窑洞勉强生活,后来种植四亩果园,几年下来给自己盖起了五间房子,还在驿马镇给儿子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楼房。

  55岁的王文吕告诉记者:“我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首先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四亩果园基本都是在政府的帮助下种植起来的。如今,果园的果树都挂果了,一年能卖好几万。”

  像王文吕这样在政府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能力脱贫致富的村民,在冯塬村还有好几个。

  村民李芳潮今年51岁,几年前依靠低保生活。这几年,他借助国家政策,新种了十多亩果园,现在已初成规模。2015年果园收入已达到7万之多。

  今年的春节,对于李芳潮来说,是喜气洋洋,过得最为充实的一个年。

  “去年的收入很好,手头也有了宽裕的钱,在春节前夕,我到镇上买了很多好吃的,还给家人买了新衣服。”

  冯塬村党支部书记徐建德向记者介绍说,冯塬村位于驿马镇西部9公里处,地处半山半塬区,共有5个自然村,234户,1014人,2015年脱贫户达到了23户,85人,如今村上还有贫困户15户,62人,2016年预计脱贫6户,27人。

  据村民徐建洲回忆,冯塬村因距镇上较远,几年前还是土路,当时因受交通的影响,村上的农副产品销路一直是个问题,如今,乡村道路硬化了,村民经营的农副产品再也不用愁了,买方都是上门收购,方便多了。

  在村民徐保库家里,其儿子正在院落里燃放鞭炮,大人们坐在圆桌前,吃着团圆饭。

  说起村民致富,就得说到徐保库一家,兄弟三人依靠勤劳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种植,父母则经营着一家榨油坊,几年来,收入可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村上可以算作致富带头人。

  徐建德说,在平时的工作中,村干部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对上级下拨的各项补助资金全面落实,特别是低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草原补助、公益林补助,全面发放到户,做到准确无误。村上还成立兽医室、便民服务中心。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村上制订了帮扶计划和实施措施,举办科技知识培训,帮助介绍劳务输出,使村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

观念变了炮声少了

  2月12日是农历大年初五,俗称“破五”。往年每到这天,一大早就会有不少人鸣放鞭炮,为新年祈福。而今年初五,兰州市区鞭炮声少了许多……不少市民反映,如今人们的观念变了,为了守住蓝天,宁可少放鞭炮。

  在市民刘达清看来,前几年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就炮声不断,除夕夜想好好看场春晚都很难。“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远远盖过家里的电视机声……”刘达清说。小区里和街道上,到处可见成堆的红色炮屑,空气里弥漫着呛鼻的火药味,成了城市污染……而今年炮声少了,烟火味淡了,街道也干净了。

  “主要是人们的观念变了。这几年兰州大气治污下了大力气。雾霾少了,天更蓝了,这喜人的变化,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从心底愿意为保护蓝天做点贡献,放鞭炮的人少了就是实例。”刘达清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刘达清从新西兰回兰州过春节的儿子刘梦龙。刘梦龙这次是带着太太和儿女回来过春节,他还特意给孩子们准备了耳塞,以应对春节期间嘈杂的鞭炮声,可今年耳塞没怎么用上。他说:“放鞭炮的人少了很多,前几天又下了雪,空气特别好!没有鞭炮的春节也一样热闹,水车博览园的高跷、金城关风情园的舞龙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正月初二,记者在兰州市金昌路一家烟花爆竹零售点看到,前来买鞭炮的市民并不多,多以购买鞭炮和一些小花炮为主,很少有市民购买大型礼花炮。经营者李军告诉记者,营业额也比去年少了三成多。

  北滨河路一家烟花爆竹零售点经营者告诉记者,今年店里压货严重,眼下仍有约一半的烟花爆竹没有售出。

  春节前夕,兰州市民张强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一条求助信息,询问好友哪里可以买到花炮……不少兰州市民发现,今年烟花爆竹销售点的确少了。

  记者从兰州市安监部门公布的烟花爆竹零售网点数据看到,目前全市审批获得《烟花爆竹零售许可证》的网点共170家,与2015年相比降了近三成,其中近郊四区的数量与去年相比减少了近10家。据了解,今年兰州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允许燃放时间共23天。

农家WIFI让红包飞不停

  “大伯,我们建个群,您给我们发红包呗!”大年初一,家住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侯家峪村的倪庆楠家里甚是热闹。午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开始了“红包大战”。摇一摇,咻一咻,全家齐上阵,手臂晃到发软,忙得不亦乐乎。

  过年期间,微信红包满天飞,记者发现,不仅在城里,就是在移动互联网相对落后的农村,“抢红包”也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

  这不,在倪庆楠家10个人的微信群里,一家人的“手气”都不错,分分钟把红包收入囊中。最后统计战果,妈妈略胜一筹,将9.8元收入囊中。

  “爸爸妈妈对网络的熟悉恐怕要归因于我的长年在外。”从2011年上大学至今,倪庆楠回家的次数有限,彼此的想念便只能借助于网络通信,他说:“爸妈渴望时时刻刻关注我的动态,再加上他们心态年轻,村里网络条件的改善,于是,从QQ到微博,从支付宝到微信,他们一步也没有落下,一直是我最坚定的粉丝和‘点赞党’。”

  如今在农村,亲朋好友拜年时聚在一起“抢红包”已成为一种“新常态”。三五亲朋临时组建一个亲友微信群,手气最佳或最差者依次接龙,众人一起抢,气氛热烈。每次发红包,有人可以抢到几元、几十元,有的人则只抢到几角钱,甚至几分钱。虽然不时有人会抱怨网络速度太慢、手机反应迟钝,没抢到大红包,但是浓浓的年味中每个人都很开心。

  而且,“抢红包”已不再是80后、90后的“专利”,不少中老年人也加入了“红包大战”。倪庆楠的三姨和舅舅都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与黄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们现在已是抢发红包的高手,时不时在群里手气最佳。三姨表示,以前农村春节期间家人在一起多是打麻将、斗地主,微信红包横空而出,丰富了大家的娱乐生活。

  从全村只有几台电脑到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掌上平板,从有线网络到无线路由器,近几年,在侯家峪村许多人家都安了无线网。“一年也就七八百元,大家都安得起,看电视,玩手机也方便。”倪庆楠的父亲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串门,进门第一句话就问WiFi密码是啥,现在左邻右舍都有了WiFi,为了方便他干脆取消了密码。(记者朱宇鲲 徐俊勇 文洁 盛捷 高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