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到第N次亲密接触

19.11.2014  18:55

    1994年,中国申请接入国际互联网时,我还是读中学,根本不知网络为何物。2000年,“新华网”三个字纵横网络的时候,我正在大学校园里因为上网的问题跟不同的人“打游击”。那个时候,上网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儿,不仅因为上网费比现在贵需要克扣生活费,电脑比现在少需要排队,更主要的是上网被认为是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整天“”在网络上,简直是玩物丧志、无可救药了。2014年,网络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走着坐着躺着手机不离手,早晚第一时间向网络“报到”。上网不仅成为谋生的手段,更切切实实地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

    衣服可以网购,吃饭可以网上下单,没有网络的房子是绝对住不了的,打车都可以网络化了……网络影响衣食住行,都是“有图有真相”的。但网络对人更深刻的影响,体现在精神上。不借助网络,人们也不会冻着饿着;离开了网络,很多人却是要抓狂的。不说那些以网络为家业的大咖们,普通人对事件的感受也因网络而变。最简单的例子,昨晚手机通讯录突然“失联”了,而且没有找回来的可能,根本不紧张,常联系的人都能通过网络找到,至多在企鹅、微信上改个签名告知一下就好了。倘若没有网络,那感觉肯定是立刻从地球村倒退回原始社会了。

    当然,话说到这里往往会有转折。与网络同行,也有烦恼,铺天盖地的信息有时让人焦虑、莫名的压抑;也有担心,看到手机提示一堆的程序正被允许获取我的各类信息,莫名的紧张。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过分亲密总是伴随着不安全感。对网络的依赖越多,越容易产生恐慌,本领恐慌、道德恐慌、媒介恐慌……等等。从早先“你不知道网络那端跟你交流的是一条狗”的调侃,到如今“你不知道谁在偷窥你的生活”的风险,如何更好地让网络为我所用,事关人人。

    风情乌镇,网咖云集,用四天的时间,为你寻找继续与网络亲密接触、更好地与网络亲密接触的理由,与方式。(越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