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欠薪成为用人单位不敢逾越的“红线”
为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由兰州市人社局牵头,会同市公安局等13个部门,从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底,集中开展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行动,共检查用人单位4852户,追回拖欠工资4286.53万元,专项行动赢得群众普遍“点赞”。(相关报道见4月8日《兰州日报》二版)
农民工朋友过得好不好,他们的工资能不能及时如数拿到,一直是近年来受公众关注的一个问题。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对此都予以高度重视,恶意欠薪行为甚至已经被入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也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了很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让农民工兄弟看到希望。但不可否认的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然在不断上演,尤其是在当下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又有所回头。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政府关注,社会议论,但几乎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打工者为之工作的承包商或包工头,但欠薪问题产生的原因却错综复杂,甚至在一般公众和相关部门中可能都存在某种认识上的误区。
据《瞭望》新闻周刊刊登的调查文章,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等因素影响,与往年相比,农民工欠薪事件呈现“多发、早发、常态化”态势,并有从传统高发领域向更大范围行业蔓延势头,而工程欠款是引发欠薪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垫资施工、工程项目层层转包现象十分普遍。开发商、总包单位、劳务分包、农民工四方之间形成三个紧密结合的链条。一旦前两个链条因为工程量、工程款结算出现问题而导致工程款延迟支付,作为支付农民工工资责任主体的施工单位就会因无力兑付而产生欠薪问题,处于链条最末端的农民工就会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同时,受市场不景气影响,当前的制造业对市场波动也更灵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很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风险,资金链一旦断裂则随时容易出现欠薪问题。
因此,欠薪问题也应区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中,对恶意欠薪,一定要严查严打。而对因企业遇到经营波动,在特定阶段可能出现行业性亏损造成的非恶意欠薪,则需要客观对待。因此,不解决实体经济尤其是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劳动力的民营企业的经营困难,陷入资金链断裂的这些企业不仅无力支付欠薪,甚至引发实体经济衰退,最终影响的还是国民经济和就业前景。
当然,分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根源,不是要为欠薪行为寻找借口,无论如何,欠薪都是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法则和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行为。分析欠薪行为的根源,在于从根本上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从长远来看,要根治欠薪顽疾,需从强化政府监管、提升农民工维权意识、发挥工会等第三方组织作用以及优化法治环境等多方面着力,逐步构建“无欠薪”的劳资和谐关系。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使欠薪行为成为各用工单位不敢逾越的“红线”,由此也倒逼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考虑经营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优化经济活动的整体环境,使诚信社会的要求落实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只有大力解决经济活动中的不诚信问题,使诚信经营成为必选途径,才能彻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