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模式探路陇南文县电商扶贫风行

04.01.2016  14:59

  原标题:六种模式探路文县电商扶贫风行

  通讯员 李智谋

  站在“互联网+”风口,文县立足全县各乡镇特色文化、优势资源,创新电商扶贫“六种模式”,惠泽千家万户。如今,文县已建成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20个,电商扶贫服务点37个,电商扶贫示范点24个,电子商务直接带动2519人就业;全县累计开办网店达903家,累计销售总额达到3亿多元。

  模式一:“互联网+乡村旅游”

  在白马旅游节成功举办后,独特的白马民俗文化,美丽的白马山寨,让铁楼乡成为了游客热衷的乡村旅游胜地。迎着乡村旅游飞速发展的节奏,铁楼乡积极搭建电商、微信支付平台,启动网上订餐、订票,代销、代购,创建了一条“互联网+乡村旅游”的电商扶贫路。一年来,铁楼电商扶贫点实现网上订餐820单,住宿316单,预定九寨沟、黄龙景区门票316张。同时为群众代销农产品、手工艺品2682单,交易金额达到52.3万元,代购电动车、压面机、热水器等生产生活用品638件,节约购买成本1.2万元。

  白马山寨旅游的游客人数也迅速增长,全乡共接待游客4.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760万元。为了方便游客购买电商产品,草河坝村电商扶贫点还通过微支付解决游客实际困难,仅5次微支付就完成支付金额1080元。

  模式二:“互联网+订单农业”

  文县尚德镇红桔皮薄质优,富含桔络,加上细嫩多汁,口味独特。镇上充分借鉴“核桃书记”“苹果县长”的电商推进模式,积极探索“服务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店+贫困户”的新型运行模式和“一店带多户”的电商扶贫模式,通过众筹活动促进红桔销售,增加群众收入,拉动产业发展。

  “红桔特色众筹开辟了网上销售农特产品新局面,今年的红桔卖了个好价钱。”该镇党委书记马玲说。如今,尚德镇立足红桔产业,依托52家专合组织,由镇党委书记代言,打造了尚德“红桔小书记”品牌,创建了一条“互联网+订单农业”的新模式。

  模式三:“互联网+企业”

  碧口镇以促进茶叶网络销售为目标,创建了一条以涉农企业为主,广大农户为辅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今年以来,镇上按照“政府支持+电商龙头企业帮扶再到贫困户受益”的模式,精心打造了陇上春、朝露春龙头企业示范网店2家。

  据了解,仅“陇上春”线上销售额就达76万余元;企业网商帮扶20户贫困户销售茶叶200斤,实现收入近10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目前,碧口镇已注册以销售茶叶为主,当地农特产为辅的淘宝网网店86家,把电商扶贫干得热火朝天。

  模式四:“互联网+村级微媒体”

  中寨镇是文县纹党参的主产区,该镇立足资源优势,以加大微媒体对纹党参、红提葡萄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销售为目的,创建了一条“互联网+村级微媒体”电商扶贫模式。

  为有效拓宽地方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额,中寨镇4个精准扶贫重点村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率先开办了“哈西沟微生活”“掌上峡沟”“黄土地”和“魅力桑元”等一批村级微媒体,让贫困村优质农特产品“飞”出大山,飞到了全国各地。

  模式五:“互联网+党支部”

  石鸡坝乡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积极创建“互联网+党支部”的电商扶贫新模式,组织返乡青年、留守妇女、有志创业人员参加县级电子商务专业培训2次,培训91人次。

  一年来,全村开设网店16家,线上销售额4.78余万元,线下销售额1.72余万元;帮助村民代购电商产品6.5余万元,代销农特产品6.35余万元。村支书郭根焕说:“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农特产品在网上销出去了,群众收入增加了。”

  模式六:“互联网+电商助残”

  为破解残疾人因残就业难的问题,文县不断理清思路,通过“送技术,送知识,送设备”等方式鼓励残疾人开办网店,创建了一条互联网圆梦残疾人创业的新路子。中庙乡木家坝村的残疾农民任波开设了“文县小任乡下宝特产馆”,用一年的时间让店铺从零信誉达到了四颗钻,线上销售累计2000多笔,线上线下累计销售40多万元。目前,文县已组织残疾人培训班2批,培训残疾人120余人;培育陇南电商10强、50强残疾人网店各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