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积极引导农民把好技术关 做好传帮带 畅通销售路
百合产业成了小岔村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扩大百合种植面积、对接百合种植技术、畅通百合销售渠道,把榆中北山打造成‘兰州百合’新的生产基地!”4月7日,来自省农科院、市农科所、市委双联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农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和市百合协会以及多个企业界的数十名专家学者与榆中县园子岔乡的领导干部、群众代表齐聚小岔村,就园子岔如何借力百合种植使农民走上致富路展开了专题讨论。据悉,2014年园子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80元,增长20.5%。仅百合种植小岔村门湾社、阳洼社、大墩子社种植面积超过了4500亩,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万元,全乡留床百合1.5万亩,今年新增种植面积1.2万亩!
园子岔乡地处榆中县北部干旱山区,全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主要农作物以洋芋、小麦、玉米为主。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园子岔乡改变种植方式,结合北山地区土质疏松,透气性强,雨水下渗快。又远离市郊和工业地区,土壤和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地区适合最优品质百合的种植这一特点,采取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百合。尤其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做为小岔村双联帮扶单位,千方百计联系邀请全省百合专家林玉红教授多次深入小岔村,手把手指导农民种植百合、消除病虫害防治,使去年小岔村出土的1500亩百合亩产达到了1800斤左右,每亩产值超过了30000元,全村百合收入达到4500万元左右。据了解,榆中县园子岔乡小岔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种植百合,从2009年以来,百合行情上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非常高,规模也迅速扩大,为他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2013年7月份以来,北山地区连日阴雨,小岔村百合大面积发生病害并枯死,造成当年出土百合减产至少三分之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余万。该村联扶单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负责人获知这一情况后,积极联系省农科院百合专家林玉红研究员深入小岔村,对村民们进行百合科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专题培训,并刻录光盘。去年以来,林研究员多次深入田间实地调研,手把手指导村民,并抽样调查研究,将信息及时反馈。村民学习后对百合田进行管理,百合很少出现病虫害,今年百合长势喜人,收获的百合个大肉厚,洁白如玉,实现了从没有过的大丰收,百合产业成了小岔村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为了助推园子岔百合产业种植和销售,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特地邀请专家和市直各部门负责人,于4月7日,实地查看了园子岔乡百合种植情况,并就如何提升百合品质、畅通百合销售进行座谈。在小岔村村民滕汉生的百合地里,专家们看到出土的百合个大、肉鲜后,纷纷掐肉品尝。“生吃都这样甜,含糖量肯定很高!”省农科院生物研究所所长罗俊杰说,这种百合味醇香、色洁白、个饱满,是“兰州百合”的上品。
在座谈会上,来自省农科院的林玉红教授说,百合种植一般三年期,以前大部分农民都是第一年施肥,忽视了第二、第三年的追肥,这是百合长不大的直接原因,另外目前农民由于经济条件制约,使用钾肥少、浸种保护少,所以造成百合病虫害多、营养不良、储藏期短等。
市农科所所长滕汉玮提出,目前全市百合种植面积有8.7万亩,园子岔乡百合种植势头好,百合品质好,各种条件都能满足高品质百合生长,所以应该通过科技扶持、超标准化生产,建成兰州市又一个新型百合生产基地。
你一言、我一语,从种植技术、销售渠道,从农民技术培训到百合基地建设,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为榆中北山打造“兰州百合”新的基地建言献策。据悉,榆中县园子岔乡今年将继续扩大百合种植面积,按照“政策引导、资金帮扶、科技助推、大户带动”的思路,积极争取扶持资金,搭建产销平台,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在全乡再新种植1.2万亩百合,使全乡户均种植百合面积达10亩以上,使百合种植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