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县扶贫之变输血变造血 找回农民耕种信心

15.12.2014  16:43

  中新网兰州12月15日电 (刘玉桃 陈求隆)甘肃榆中县委书记甘培岳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称,穷则思变,榆中扶贫之变就是输血变造血,因地制宜打破村界连片培育产业,原先靠天吃饭的贫瘠土地变成了“金土地”,重新找回了农民耕种的信心。

  榆中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六盘山片区县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甘培岳称,榆中县委高度重视,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2013年6月,甘培岳履新榆中县委书记一职,他马不停蹄跑遍了榆中的各个乡村,深知榆中农民的贫困。按照“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紧紧围绕脱贫致富这一中心任务,结合贫困村实际,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等要靠的思想不能再有,只有培育富民产业才能真正脱贫。

  榆中县位于甘肃中部和定西市接壤,东西狭长,南北群山环绕。北山地区,平均海拔2420米,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年降水量仅为200—300毫米,当地农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是榆中县重点扶贫片之一。而北山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加之黄土高原特有的白绵土土壤,非常适合耐旱中药材的生长。

  因此,榆中在北山片区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重点扶持中药材、双垄沟播玉米、肉羊养殖等产业,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和中药材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今年,榆中县新增中药材5万亩,总面积达到14.6万亩,每亩收入较粮食种植增加300元以上,成为北山农民增收的主要亮点。

  榆中县北山药材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常明说,他们的中药材原料来自贡井、中连川、哈岘、上花等周边乡镇,有效地带动了这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支持扶贫和保证中药材的种植规模,还对中药材原料按保护价进行收购,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例如今年甘草的市场价为2—3元,但是他们的收购价为5.8元。”

  今年60岁榆中农民孙荷英说,自己家的40亩土地全都种上了甘草、板蓝根、黄芩等中药材,而且他和老伴每天都车接车送来到魏常明的合作社上班,两人每天能赚160元,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比以前收入增加不少。”

  同时,榆中县在南山片区突出发展冷凉型蔬菜、乡村旅游等产业,今年新增冷凉型蔬菜6000亩,总面积达到5.6万亩,每亩收入较粮食种植增加4000元,已成为南山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种植薰衣草2000亩,创出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榆中县扶贫办主任宋国强说,近两年来该县打破乡界、村界,集中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问题,避免各自为阵的现象,并积极引导贫困地区第一产业集约化发展,形成从生产到加工的产业链,帮助农民脱贫。

  “打破区划限制,集中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例如道路交通、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宋国强称,今年重点扶贫的53个村的硬化道路都已贯通,平整梯田6000多亩,加大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使4.38万人脱贫。

  宋国强表示,榆中县扶贫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培育当地的产业,使当地的发展有后劲,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目前我们已在北山地区平整梯田,实行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中药材种植,形成了从生产到加工的产业链。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为了鼓励农民发展产业,避免农民走弯路,榆中县还成立“农民田间学校”,由农技中心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担任辅导员,同时还邀请省市大专院校、业务单位的专家教授担任特聘辅导员,让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走向田间地头,通过开展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在不同农业生长期设不同的教学课程对农业种植户进行指导,引导和鼓励农民经过相互沟通与协调,提升农民的专业技术素养,使农民成为现代新型的“专家”。

  此外,榆中县对外出打工的贫困家庭人员,委托当地技校,开着大篷车深入贫困地区上门免费培训。村民自愿报名,名额不受限制,而经过培训取得技校的职业认证,在外打工收入就会增加许多,也是一条扶贫的手段之一。

  如今,榆中早期种药材、种百合的农户已经尝到了甜头。年收入五六万已经很普遍,年收入10万以上的家庭也不是新鲜事。一部分在外打工的农户又重新回乡务农,当地政府还对发展产业的农户适当补贴,扶持产业发展。

  最为明显的是,当地政府成立担保公司,财政贴息,由农行向榆中县农户贷款重点扶持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最少每户可贷款5万元。农行榆中县支行长罗有栋称,此贷款已惠及全县21个乡镇、238个行政村、2万多农民,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帮助农民“造血”。

  甘培岳表示,榆中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而今,“引洮”(引洮河水到榆中)工程已经在榆中启动,供水管道在去年已经铺设到每家每户,此工程完工后可彻底解决榆中干旱缺水的历史。

  甘培岳称,通过上述产业的培育和一些项目的启动实施,农民收入增加了,困扰多年的饮水问题即将解决。同时,山村出行的道路大多已经硬化和沙化,机动车能开到家门口,榆中贫穷的面貌正在改变。

  夜幕降临,而榆中山村灯光明亮如同城市。这里已经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农民晚上串门再也不用手电筒,由农村妇女自发组织的广场舞正在路灯下排练。(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