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古今那些事》第一期:从《金瓶梅》看明代房价

22.07.2014  19:06
一城亦一世界,楼市里有说不完的故事,从古至今,房子是永恒话题,它牵动着千千万万家庭。它和生活、教育、婚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说旧时里发生的楼市故事,这故事像夜归人哼的尘世小曲,低沉婉转。

且听从

  

  潘金莲本是清河县南门外潘裁缝的女儿,排行第六,小名六姐。天生一副好姿色,又缠得一双好小脚。但好景不长,潘裁缝染上重病,无钱买药,蹬腿走了,撇下了老婆孩子。寡妇难撑家门面,女儿终是他家人。做娘的度日不过,便把9岁的金莲卖在城里王招宣府中,习学弹唱。这金莲不仅模样好,人也机灵聪明,学啥会啥,学啥像啥。到15岁时,描鸾绣凤,品竹弹丝,会弹一手好琵琶。这可都是让男人们心魂荡漾的技艺。不久,王招宣死了。潘姥姥把女儿要了出来,转手卖给了张大户家,身价三十两银子,合当时五十石米。潘金莲在张大户家也是学习弹唱。光阴荏苒,日子易过,眨眼18岁了,潘金莲出落得脸似三月桃花,身如出水芙蓉,杏眼动人心魄,细眉弯弯,把个张大户馋得如同饥饿极了的猫见了鱼。只因为当时主家婆余氏凶狠如虎,张大户才不敢轻易沾腥。但有一日,邻家嫁女,余氏赴席。张大户暗暗把金莲叫到房中,遂心收用了。余氏是个厉害的角色,为此咒骂丈夫,苦打金莲。张大户挨骂已是家常便饭,可就是舍不得小金莲。随后想了个好主意,倒赔房屋,把金莲嫁给了房客武大。武大老实忠厚,得此美妇,以为是房东看得起自己。

  武大原先娶过一妻,生下女儿迎儿之后就命归黄泉了,家中正缺个帮手,娶了潘金莲后,他满心欢喜。他生性老实,对张大户与自己媳妇潘金莲暗通曲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张大户死了。张大户还没有入土,主家婆余氏就把武大一家赶出了大门。武大只好在紫石街西头租了两间房子住下。

  像武大郎这种人无疑属于当时的弱势群体,属于典型的租房客。

  但是,在当时,典房比租房显然要划算。武大郎租房,每月都要向房主交租金,如果换成典房,只需要把一笔典房款付给房主,就能按约定期限,住上十二、三年,到期后,典房款一文不少还是自己的。这种房产交易现在很少见,而在明代,甚至到了民国,典房一直与租房并驾齐驱,为众多无房人士解决了燃眉之急,唯一的缺陷,需要押上一大笔典房款。

  “典”是使用权的转移,没有产权,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住下去,不用月月交租金。不过房主有了钱,还可以赎回去。十数两银子,合(现在人民币)3000块左右吧,应当是很便宜的。今天大都市的闹市区,3000元也就是一套两居室一个月的租金吧。

  因为在那个时代,带产权的房子也不贵。一处“门面二间二层,大小四间”的平房,质量一般,要35两银子,相当于7000块钱。常时节就在西门庆的资助下买了这样一处房子遮风避雨(第六十回)。好地段的房子就要贵些。西门庆替姘妇王六儿买了狮子街繁华地段“门面二间,到底四层”的宅子(第三十九回),花了120两银子,这要算西门庆的“外宅”了——按现在的货币算下来,常时节的房子1平方米不到200元,王六儿的房子1平方米顶多300元,比起今天大城市里动辄每平方米上万元或几万元的房价,确实便宜得不可思议。

  那时有钱人家的深宅大院,价码则要高些。西门庆的同僚夏提刑,卖了一所宅子给何太监的侄子。“门面七间,到底五层”,“仪门进去是大厅,两边厢房鹿角顶,后边住房花亭,周围群房也有许多,街道又宽阔”(第七十一回)。按契上原价1200两交割,合今天的人民币24万元。

  西门庆自己的宅院跟夏家的这一所不相上下,后来又花500两银子增盖了花园。以后又乘人之危,用540两银子买下隔壁花家的园宅(第十四回)。街对面乔家另购新宅后,西门庆又花700两银子把乔家旧宅买下来。其间还用250两银子买了城外赵寡妇家的庄子,以扩建坟园。粗略算来,西门庆的房产,总值在3000两以上,合今天的人民币60多万元。也就是说,如果在今天,西门庆的几处豪宅都变卖了,还不够买北京上海的一个小户型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