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就业金桥 筑保障根基 ——临夏州实施转移就业工程纪实
入秋以来,我州劳务部门进一步拓展与沿海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合作,又把一批批临夏青年输送到江西、江苏、广东等地就业,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的梦想。
近年来,我州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认真贯彻汪洋副总理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州内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实际,进一步转变思路,大胆探索,创新开展转移就业工程,组织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两后生”通过回炉培训实现异地就业。经过几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民族贫困地区缓解就业压力、有效增加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的新路子。
牵线搭桥确保就业渠道“拓得宽”
8月26日,积石山县宏伟人力资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将第八批务工人员约70余人输往江西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转移就业,这批人员中既有两后生,又有农民工,按照不同的文化层次来为他们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工资待遇每月3500元至5000元不等。宏伟人力资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学伟说,公司自2015年3月份成立以来,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结合企业提供的用工信息,通过有效的信息媒介发布,动员积石山县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做到及时有效的对接和精准输转,持续增加贫困劳动力收入,真正让贫困群众脱贫。
22岁的马亮是积石山县柳沟乡袁家村农民,自高中毕业以来,一直在家务农。近日,通过县劳务办介绍,打算去江西打工。他说:“我很期待这份工作,非常感谢县劳务办给我提供的机会。”
这只是州上突出平台搭建、扩大就业门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州上坚持把搭建就业平台作为推进转移就业工程的重中之重,以政府为主导、部门为主体,面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用工量较大的城市或地区加强合作,不断开辟拓宽转移就业基地。依托对口帮扶拓渠道,认真贯彻汪洋副总理关于临夏州与广东东莞、佛山加强职业培训劳务输转的重要指示精神,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东莞、佛山对接,东莞、佛山组织人员多次到临夏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签订了《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合作框架协议书》,确定东莞、佛山对临夏州在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职业教育能力建设、职业教师和医护人员及公共就业人员进修学习、城乡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等方面给予帮扶。
服务到家确保就业人员“留得住”
在广河县采访时,县人社局正在举行第15批转移就业人员欢送仪式暨稳定务工人员家属奖励大会。在现场,53岁的马忠杰手里拿着1500元奖金,高兴得合不拢嘴。据他讲述,儿子马永华于2014年从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通过县人社局介绍,被统一输送到江苏新世电子公司就业,现在已经工作一年多了。
广河县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促使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及
“两后生”走出家门创业增收,鼓励他们赴新世电子公司稳定就业,今年决定对就业一年及以上的员工家属奖励现金1500元。据介绍,新世电子公司是江苏省少数民族用工示范基地,工资报酬相对稳定,管理规范,工作生活环境好,内部设有清真食堂和礼拜间,能够满足穆斯林员工生活、礼拜之需。
实现充分就业,不仅要输得出,还要留得住、站得稳。为此,州上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稳定转移就业人员、稳步推进转移就业工程的重要抓手,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全力做好信息、维权、生活保障等服务工作,努力促进转移就业人员由“候鸟型”向“长期型”转变。通过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思路,成立了临夏州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引进江苏汇丰人力资源公司等16家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常年提供苏州、无锡、南通、扬州、东莞、佛山、厦门等地用工信息,还专门设立劳务基地、工作联络站和州外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定期发布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用工信息,实现了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两后生”与用工企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同时,全面做好生活保障,立足转移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两后生”中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员工较多的实际,与用工企业多方协调,督促企业在生活、工作等方面尊重民族习俗,设立单独的清真食堂、礼拜间,在斋月期间进行调班或减少上班时间,为少数民族员工提供方便,确保了转移就业人员输得出、留得住。
授之以渔确保就业创业“赚得多”
在临夏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清真餐饮培训点,记者见到了年轻学员陈育强,他已经在这里学了一个月烹饪技术。陈育强从康乐二中毕业后就跟着村里的厨师承包宴席,但是手艺不精,于是就到职教中心学习技术。“等拿到中级烹饪师从业资格证后,我就到青海或新疆去务工,到时拿到三五千的工资不在话下。”他满怀信心地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州立足“两后生”和大中专毕业生所学知识大多与市场需求和工作实际有一定差距的实际,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依托州县市职业技术学校等州内教育资源平台,面向大中专毕业生、“两后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子电工、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了每一名转移就业人员都掌握一技之长。探索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与江苏双仪、瀚宇博德等用工企业的合作协作,大力推行定向定岗培训,督促企业按照岗位需求开展专业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鉴定,积极推行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模式,对州内接受培训的大中专毕业生、“两后生”技能掌握情况开展鉴定,对合格的颁发技能等级证书组织转移就业;向急需用工企业转移的未培训鉴定的大中专毕业生、“两后生”,在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后,州人社部门在当地人社部门的配合下进企业、入车间开展上门鉴定,企业根据鉴定情况分别安排岗位。截至目前,全州累计转移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两后生”57984人,月平均工资达到4500元以上。(民族日报记者范海东 马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