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平川区档案局开展口述档案工作拓宽档案工作领域

23.10.2014  20:32

  口述档案是指通过事件当事人或亲闻者的口述,用文字、声像等形式,把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下来。口述档案在我国开展较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抢救这些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活历史’‘活档案’越来越迫切。
  对此,平川区档案局充分认识到建立口述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口述档案征集工作,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档案资源整合。通过走访重大事件当事人,采用现场录音和录像的方法,把他们的回忆陈述(口述)系统地收集、整理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口述记录。
  档案局邀请原人大教科文史委主任黄兆文、区党史办主任刘再明同档案局录制工作人员到我区离退休老干部张茂荣家采集口述档案,录制了张茂荣同志讲述关于旱坪川开发建设的口述资料。张茂荣同志从196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水泉公社工作了15年,亲历了旱平川开发、建设、发展的过程。他用当时的两个顺口溜讲述了当时的水泉公社和旱平川的基本现状:“离开垮踏垮,生活没办法,要想灌满肠,出外去换粮”,“昔日旱平川,干旱无人烟,石多黄土少,拉羊皮不粘草” 。经常是野生动物,如狼、狐狸、兔子、黄羊出没的地方。经过实施开发建设,落实岗位责任制,领导包片,干部包村,驻队干部深入基层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走村串户做工作,向群众宣传陈永贵副总理“把旱平川变米粮川”的指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泉在靖远全县率先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落实到人的政策给水泉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今旱平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人家感慨万千。
  口述档案形象、生动,弥补了纸质、实物等其它类型档案的不足。建设旱平川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通过当事人的讲述,我们却直接感受到讲述人曾经经历过的激情岁月。
  口述档案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对平川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同时,也是对重大事件的补充,为史学研究提供多角度的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于征集到的“口述档案”,档案局将对照历史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编辑,形成文字稿,并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让素有“活历史”、“活档案”之称的口述档案鲜活的历史记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