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岭保护区——世代坚守的“护鹿人”

13.07.2015  19:47

桃红岭自然保护区的梅花鹿

  中国兰州网7月13日消息  “山有文禽奇兽,美鹿争鸣”,在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志上早有此记载,1980年,在彭泽县桃红岭发现第一张梅花鹿皮,通过专家鉴定为野生梅花鹿南方亚种,由此揭开了梅花鹿在此栖息繁衍的神秘面纱。

  梅花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而华南亚种是现存梅花鹿亚种中最濒危的一种,为了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珍贵物种,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建立了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2001年6月,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晋升为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成为了全国唯一以保护梅花鹿华南亚种及其生态系统为主的保护区。

  然而,在远离人烟的深山中,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收入微薄却耐得住寂寞,多年来坚守在这片面积达12500公顷的山林中,保护着濒临灭绝的梅花鹿。

   子承父业当好“护鹿人”

王超在保护区外围排查钢丝夹

  今年35岁的王超是江西桃红岭梅花鹿黄花保护管理站的负责人,在保护区工作已经有16个年头了。他的父亲王志文是这里的第一代护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在很多人眼里是“艰难”、“清苦”的,没有电灯、电话、电视,没有自来水,就连喝水和用水都得到几里外的井口去挑,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但在父辈王志文眼里,自然保护区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他和好友王跃以及当时解放军某野战军退伍的吴建冬等人毅然决定在这条件艰苦的自然保护区扎根下来。

  通过不断奋斗,他们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纷纷子承父业,成为新一代的护鹿人。

  桃红岭生态监测站是这个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集科研监测、自然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它地处保护区中心部位海拔四五百米的山头上,2012年以前,这里不通公路。日常工作和生活用品只能从巡护站靠肩挑背驮运上山,王超和王跃的儿子王淋波等一批年轻工作者就在这高山上的生态监测站开始了漫长的护鹿之旅。

  梅花鹿是晨夕动物,一般都是在凌晨和傍晚采食,白天躲在森林中反刍。为了能够记录和监测保存梅花鹿的活动情况和生活习性,王超他们经常于凌晨三四点起床,到山上的观测点潜伏起来。梅花鹿生性警觉,他们只有用手机的微光静静蹲守,才有可能听到鹿的鸣叫,看到鹿的奔跑。夜间的风,寒意十分,他们的身子经常被冻得麻木,在这里干长了都会患上风湿病。十年来,他们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断地坚持开展监测工作,记录了大量梅花鹿活动的珍贵资料。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