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贫”根消除“穷”基—兰州榆中推行教育扶贫侧记

05.01.2016  10:34

  原标题:斩断“贫”根消除“穷”基

  ——榆中县推行教育扶贫侧记

  与小朋友合影留念

  阅读提示

  去年11月27日至28日举行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成扶贫攻坚的“五大工程”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为教育扶贫指明方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关于扶贫,许多人可能认为主要是物资和人力的扶助,这很符合在全能政府下“有困难找政府”的思路。但是,对于精准扶贫,出人、出物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精准扶贫需要找准“穷根子”。榆中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县、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过去由于家庭贫困,农村学生辍学率高,农民接受教育少,缺少谋生技能,贫穷,便一代代传递下去。如何才能遏制贫困的代际传递呢?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榆中县教育局自去年以来,通过实施精准的教育救助,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失学;通过改善办学条件,让贫困家庭孩子不仅能上学,而且上好学;通过提升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让贫困家庭孩子不仅学有所教,而且学有优教。目前在榆中县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向南北两山山区贫困学生倾斜,让每一个适龄儿童有学可上,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见成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扶贫自然也是持久战。榆中县在开展教育扶贫过程中早已明确了这一认识,并做好了长期奋斗的准备。特别是榆中县教育局在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基础上,保证了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并做到了扎实推进,步步为营,极大地夯实了教育基础。

  “爸爸妈妈,今天叔叔阿姨又来看我们了,还买了新衣服、新书包,我们可高兴了,虽然你们不在我身边,但我感受到了像爸爸妈妈一样的爱!”临近新年之际,借着镜头,榆中县金崖镇明德小学的孩子们对父母尽情吐露自己的心声。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里,榆中县28名“爱心妈妈”带着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带着暖暖的心意多次来到明德小学与该校28名留守儿童谈心、玩游戏……留守儿童还领到了衣服、书包、文具等5000余元的慰问品,现场情谊深深、暖意浓浓。其实,这只是榆中县多举措展开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

  “自去年展开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榆中县教育局按照全市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教育行业特点,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精准扶贫及工作要求,深入开展调研,精心制定方案,紧紧抓住改善办学条件、农村教师培训培养、贫困学生资助等着力点,举全系统之力,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及‘双联’工作。”榆中县教育局局长魏永胜对记者说,一年来,榆中县教育局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工作落实年”行动,将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任务进行年度细化,月份量化。同时,积极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干部以钉钉子的钻劲,担担子的韧劲,解决教育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胆创新工作举措,保障教育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扶贫先扶智整合资金确保每一个贫困学生受益

  去年9月开学前夕,在兰州日报社的联系下,甘肃恒利集团、大陆桥集团兰州东部品牌服饰批发广场、甘肃百得玖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安济天然气有限公司、欣美汇汽车会所等十余家爱心企业,先后组织开展了多项支教助学活动,投入资金和物资共计96.18万元,其中落实中连川乡高家渠、黄蒿湾和龙泉乡水泉湾三个联系村57名贫困大学生和20名小学生助学资金26.18万元,为龙泉乡中心小学和水坡小学协调文教用品、体育器材、儿童服装价值约70万元。

  其实,在榆中县南北两山10多个乡镇,每年都有许多家庭因学返贫。榆中县教育局为了确保扶贫底子清,在深入摸底调查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进校入户开展工作,先后四次对全县贫困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和在校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学生状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基本摸清了底数,准确掌握合理需求,动态掌握基本信息。截至目前,为全县266所学(点)校(除县城学校外)和9834名建档立卡户家中在校学生逐一建档立卡,并完成全省大数据平台信息采集审核工作。

  在彻底摸清因学返贫的底子后,一年来,榆中县教育局通过整合各类资助项目确保贫困学生受益。一是认真落实寄宿生生活补助。通过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和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项目,全县2015年落实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880.225万元,7954名学生受益;落实营养改善计划资金2130.28万元,27312名学生受益。二是认真落实学前教育、中职资助项目。2015年全县学前教育幼儿资助奖补专项资金上半年资助413人,每生300元,金额12.39万元;下半年资助1942人,每生300元,金额58.26万元。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上半年资助166人,每生1000元,共计16.6万元;下半年资助355人,每生1000元,共计35.5万元。三是认真落实高中学生资助项目。2015年,榆中县共有3248人享受高中助学金519.52万元。四是认真做好生源地贷款工作。2015年全县生源地贷款首贷915人,续贷2033人,本年贷款总数2948人,金额为1664.61万元,及时解决了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

  扶贫先扶教提升教学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中连川小学足球队是榆中教育的发展品牌。为了树立品牌、阳光体育运动,榆中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决定为中连川小学投资修建一块人工草坪足球场。自去年11月16日开工建设以来,经过两周的紧张施工,我市首个农村草坪足球场终于投入使用了。据了解,该足球场宽30米,长60米,面积1800平方米。同时修建了60米塑胶跑道、一块塑胶篮球场、一块塑胶排球场、两块塑胶羽毛球场,全校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有了优质场地的保障。“因为山里孩子身体素质好,能吃苦耐劳,培养他们的踢球兴趣,不仅强身健体,还能提高他们的踢球技术及完善性格品质,让山里的孩子多一条路走出大山。”中连川小学校长马安武说。据了解,近两年来,榆中县无论是南北两山,还是东西两川,各个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让“山娃们”大开眼界,更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见识更大的世界”的种子。特别是通过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该县还有效开发了山区劳动力资源。孩子集中寄宿就学,让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直接促进了贫困户增收。

  据了解,在推进精准扶贫进程中,榆中县教育局突出细化类别,确保扶贫先扶教。一是新建维修项目优先考虑贫困村。年内共筹措各种校舍建设维修资金6977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2.4万平方米。其中为全县49个脱贫村的24所学校校舍建设投资449.49万元,新建、维修校舍面积6062平方米,改善了贫困村校办学条件。二是教学仪器配备力保薄弱校达标。依托全面改造薄弱学校项目,共为偏远山区薄弱校投入1972万元配备仪器器材设备,包括媒体教室建设、计算机教室、课桌凳、音乐体育器材、学校安保设备、小学实验仪器等。其中协调资金203.9万元,为24个贫困村(点)校配备教学仪器、电教设备、安保监控等共计769台/件/套,极大地解决贫困村校教学仪器设备短缺的问题。三是城乡结对教研提升教学质量。利用县城优势教育资源,组织县城学校骨干教师到贫困村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教师互派培训”等教研教改活动16批、82人次,加快贫困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提升边远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扶贫先扶村“免学费就读”政策让村里孩子喜笑颜开

  “感谢县教育局领导,你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的时候,带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去年8月底,李家坪村即将走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贫困学子李蓉这样说。据了解,作为韦营乡县级联扶组长单位、韦营乡李家坪村的联扶单位,榆中县教育局在开展“联村联户情系学子”捐资助学活动中,为李家坪村的53名应往届贫困大学生发放了10.6万元“联村联户情系学子”助学金,为李家坪小学的18名小学生发放了爱心书包和整套的爱心文具,还勉励各位学子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学习,奋发图强,成为家乡有用的人才。

  近年来,榆中县教育局以打造教育帮扶亮点为依托,将“双联”行动融入到全县教育各项工作中通盘考虑。同时,重点向榆中县韦营学校和李家坪小学倾斜项目资金,协调资金305.18万元,改善学区校办学条件。(维修韦营学区2个教学点校舍、新建李家坪学校围墙、厕所、原址新建韦营学校教室、宿舍;配备教学设备)。筹资8.6万元新建李家坪村委会和农民健身广场。协调助学金10.6万元资助李家坪村在校大学生。筹资5万元改善李家坪村村容村貌。和平镇陈家庄村:筹措帮扶资金5.2万元用于该村氛围营造和庭院美化、发放“中小学生品学兼优助学金”5500元,发放贫困大学生助学金2.4万元。

  特别是在去年的精准扶贫与双联帮扶深度整合的过程中,榆中县教育局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精准扶贫政策没落地前,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对已确定的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进行资助;高中阶段确因家庭困难无力承担学杂费的贫困学生,县一中、恩玲中学等学校实施“免学费就读”政策,并为其提供每学年2000元资助金,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教育局积极筹措资金,资助李家坪村、陈家庄村各级各类学生343名,资助资金达42.36万元。争取全国台联资助资金2.1万元,资助韦营等乡镇大学生、小学生34人。

  首席记者 杨贵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