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大”四级校园足球联赛能否拯救中国足球?

31.07.2014  14:46

  原标题:校园足球联赛能否拯救中国足球

  非常评

  昨日,据悉教育部将制定并实施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力争校园足球取得重大突破。争取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2万所,可以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相关报道见A10版

   只押宝校园足球还是没戏

  教育部把校园足球纳为发展的重点,从娃娃抓起,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略举措。但是,限于足球技术和专业方面的短板,校园足球不会真正成为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蓄水池,也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足球的救世主,而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自然的途径。

  中国足球真正的弱点,在于没有搭建竞技和普及结合起来的“青训体系”,导致专业人口与普及人口的“中间人才”水平过低。以校园足球的发展模式,很难让孩子们直接跃升到职业足球的行列,必须经过“专业过渡”,才能真正成为职业足球的人才。

  真正的青少年足球体系应该是:1、建立健全的各省、市、区县级各个年龄段的联赛;2、市级联赛;3、省级联赛;4、大区联赛;5、全国性总决赛,通过全国性总决赛选拔出一支或者几支“选拔队”,这些各个年龄段的选拔队获得更多国际比赛或者到国外培训的机会,他们就是各级国家队的后备人才。

  在这个体系中,核心是建立全国性的各个年龄段的联赛,而且必须从最基础的区县级联赛开始,把联赛的体系真正建立到最基层。参加全国性各阶段比赛的队伍应当是:俱乐部的梯队,足校队伍,业余俱乐部球队,真正的校园足球队伍。这样的参赛队伍身份,可以涵盖所有青少年足球涉及的范围。

  同样是在这个体系中,应该在各个地区建立足够用的“业余足球俱乐部”。建立“业余足球俱乐部”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想提高的“青少年学生”,有提升自己球技的机会。也就是说,校园足球本身解决的只是足球人口的“”的问题,业余足球俱乐部解决的则是“”的问题。光有量,没有质,即使所有在校学生都是“足球人口”,也难助中国足球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教育部已经行动起来的大好背景下,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应该抓住机遇,搭建全国一盘棋的“青训体系”,建设和建立众多的业余足球俱乐部,为那些有职业足球梦想的孩子插上助力的“翅膀”。否则,只是被动押宝校园足球,中国足球没戏。

  □肖良志《体坛周报》资深记者

   校园足球不行,中国足球难行

  教育部要鼓励校园足球,值得肯定。校园足球是一国足球的根基,是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相对于校园足球的现实,这一做法非常必要。

  目前校园足球发展有多差,可能大家不知道,但拎出一些数据来,或许会让人大吃一惊。

  以北京市为例,有媒体报道,能参加正式比赛的球队只有十几支,让人尴尬的事实是高中联赛几乎是“停滞状态”。尽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赛自2012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小西甲”也略有起色,但足球成为“大众化”仍是不容乐观。

  另一个是足球人口,以97-00年龄段的注册人数,全国各省市最高的是广东省——只有497人,原来的足球大省辽宁排名第二,但是也只有258人。其他像陕西、甘肃等,注册人数都是个位数。整个全国加起来,也就3000人左右。发展足球,如此低的足球人口,显然不行。

  在体育课都没办法保证的语境下,参加校园足球的人又有多少训练的时间呢?发展校园足球,其实最让人尴尬的还是场地问题。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全区200多所中小学,标准足球场仅有几块;而在各大城市的居民小区,足球场的规划设计更是难见踪影,更别说广大农村地区了。

  发展校园足球不光要面对以上的难题,还有教练如何解决?资金的问题如何解决?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作为校园足球的主导者,国家体育总局在资金的投入上从去年开始达到5600万元,但是分到全国5084所布局学校中简直是杯水车薪。

  其实,面对这么多困难,校园足球太需要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能说这项发展规划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从目前透露出来的信息,比如四级足球联赛机制等,相当有针对意义。既然是“中长期发展规划”,那么对校园足球场地的建设、训练时间、教练等问题,都需要有长远眼光,需要各个击破,这样校园足球才行,中国足球后继也会有人。

  □王小异(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