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校园暴力事件反思:祖国未来需要共同呵护

27.11.2015  12:03

11月23日,一段山丹二中学生掌掴同学的视频因涉事学生将其上传至网络而引发网民疯狂转载,不仅打人学生遭受舆论的口诛笔伐,就连涉事学校、当地教育部门也备受公众指责。

象牙塔里发生竟这样的事情,舆论的哗然程度自然可以想象。不少人因此认为未成年学生发生这样的事情,涉事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理应承担全部责任;当然也有人表达不同观点,认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与地点不仅仅是在学校,若将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育部门,难免有失公允。

每每在网络中看到关于“校园暴力”的视频爆料,总会让人感到很难受,心里“”得慌,这是人之常情,再正常不过。与自然人的负面情绪处置方式不同,舆论的社会情绪并不会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当其积郁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找寻最合适的宣泄途径排出。打人学生本该是这起事件舆论情绪的首选途径,但因其天然具有的“未成年”、“学生”、“女性”等此类弱势群体的标签而幸免,从这方面看,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在事件发酵后会遭受舆论情绪的如此“吐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网络中对某个事件或现象发表评论,谁都不能保证不受情绪主义的影响,永远是一名“理中客”。事实上,真正的“理中客”并不存在,人的性格原本就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更何况是在网络这个情感至上的舆论平台。当然,好的情感能让人充满人格魅力,尤其是在网络,但若是情感被偏激所左右,往往会堕入“非此即彼”的情绪主义歧途。

那么,我们在分析类似这种“学生掌掴同学”的校园暴力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判断力和分析力出现偏倚,是一定要先稳控住内心随时可能被点燃的怒火。学校固然承担着学生绝大多数的课堂教育,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大部分却来自校外,如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同学影响。倘若不厘清问题的总体脉络,而盲目地把其中某个原因当成是唯一原因,不仅不利于事件的解决,而且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认知误区,更是无益于日后此类事件的有效预防。

当然,这并不是说笔者认为校方和教育部门毫无责任可言,出现这个事件足以说明山丹二中校方对学生课本外为人处世的教育管理必然存在相应缺陷和缺位,事实上,这个问题已是当下国内学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常言道:“做事先做人,立业先立德”,上学时最常听到的教诲是“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这些都无一例外地将“德育”放到了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德为先”的教育模式却在不断淡化,我们可曾想过,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用“成绩”的唯一标尺来丈量孩子们的优劣时,是不是忽略了些更重要的东西。

社会、学校、家庭等等都是孩子们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唯有在各个领域多管齐下,才能让这些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


信息来源:中国甘肃网     赵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