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生芳,我们身边“三严三实”的鲜活教材
尊崇贤者、学习先进,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一个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表现。特别对于那些生来注定是为了净化人世、度化灵魂、推动进步者,更值得我们且学且行且珍惜。
近日,我饱含热情地读完了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编辑、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此木生芳流千古-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宣传实录》一书。树不忘根的痴情、夙夜在公的无私、天妒英才的悲愤……,我眼眸里噙满了欲滴的泪水。
黄土地的浑厚滋养了中国革命,也赋予了柴生芳朴实、忠厚的性格。他是黄土地的儿子,他又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挚爱的黄土地。他洒下的金子般的人性的光辉,照耀着那些蒙受世俗尘埃的心灵,也羞愧着那些言不由衷的丑陋灵魂。
出生于贫寒之家的柴生芳,17岁以庆阳地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可见他青年少年时期就是个佼佼者。这对于很多寄希望于孩子考学改变命运的西北贫寒家庭来说,更是件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情。
他是老师的好学生,更是父母的好孩子。柴生芳没因考进中国最高学府而自傲,相反从他考取北大的当年,在大街上卖西瓜的经历看,他自小就非常踏实和体贴父母。“孩子懂事”“奸人得惩”是世间的快乐时刻,柴生芳做到了。
追求上进的柴生芳,于1997年选择赴日本自费留学,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他辛苦打工、刻苦学习,获得了神户大学艺术史学专业硕士和文化结构专业博士学位,用两年的时间极其罕见地完成了别人三到七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在日本,柴生芳把维护自己的人格和维护中国人的尊严看成一回事。他敢于和日本社会存在的轻视、小看中国人的现象、行为做最坚决的斗争,先后有兵库留学生会馆的一名副馆长和馆长对其管理人员的不当行为向中国留学生道歉。
与很多单纯追求个人发展,被金钱、名誉俘虏的青年人不同,柴生芳不忘初心,时刻惦念着贫穷落后的家乡父老,毅然决然多次选择回到甘肃。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每一次回到甘肃,都看到家乡好像被改革发展的大潮遗落了一样。”
回甘后,他又主动请缨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工作。这位学成归来,实打实破解贫困县脱贫发展难题的实干县长,最终为了贫困地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把自己的宝贵生命奉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柴生芳走了,但他严实为民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了临洮人民心中。在临洮工作三年间,他足迹遍及近300个行政村,写下了170多万字工作日志,记录了每个乡镇、村社和困难群众的情况,以及听到的意见建议和他对发展的思考。
他领导制定的《全县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是他向贫困发起挑战的宣言书,这份宣言书精准到了村民自来水入户、集雨水窖,内容涵盖了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公共服务、美丽乡村、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
柴生芳说:“家底不清、方向不明;数字不准、道路不稳。” 他亲自指导分类绘制的全县144个示范村和179个潜力村分布图,就悬挂在他办公室隔壁的会议室,这是他的“作战图”,也是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向贫困下的“挑战书”。
“我也是农民,沾点土没关系”“大姐”“姐妹”……柴生芳朴素的语言中,折射着一个朴实亲民的人民公仆的高大形象。与那些读书越多当官越大离百姓越远者相比,博士县长不仅没有疏离他与劳动群众的关系,而且变得更接地气。
柴生芳更像是个百姓,下乡带着干粮,工作忙啃着干馍,露着脚趾头的袜子、缝了又补的衣服,俭朴之风与时下的物欲横流形成鲜明对比。“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他对妻子说:“随便收别人的东西,咱们就离婚”。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他告诫身边的干部:“咱们党的干部,哪有怕群众的”。
“出门招商、回家下乡”“开门办公、马上就办”,他关心群众如亲人,看到贫寒之家孩子皲裂的脸,他能第一时间想到给孩子带擦脸油;面对看不起病的农民,他主动协调给予帮助,诸此种种,无不让有良知的人们为之动容。
回顾柴生芳走过的路,严实细致的工作中,饱含着柴生芳这个百姓之子对百姓的赤子情怀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可以想象正当壮年的柴生芳,是怀着带领家乡父老致富的夙愿走的,他的壮志未酬,想想就让生者痛心疾首。
毛主席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万人空巷送别柴生芳的背后,除了临洮人民对“时代楷模”的爱戴以外,更承载着临洮以及贫困地区人民太多的期待,这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深深思考。
我为柴生芳同志的离去感到痛惜,也为他获得一方群众的真诚热爱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无愧于自己短暂的一生,获得了为官者的最高荣耀,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却难以做到的。他的名字定会伴随他“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流传于群众的唇齿间,闪耀在历史进步的光辉中。(甘肃建投七建集团工程总承包公司 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