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艳兵把人生高考的答卷写在公交车上

10.06.2014  00:04

    原标题: 一张“答卷”告诉我们如何见义勇为

  柳艳兵在客运班车上与持刀歹徒搏斗,换来一车人的生命安全,引来各方点赞。目前教育部表示,待柳艳兵和另一位受伤考生易政勇康复后将为其组织单独考试,已有一些高校向柳艳兵伸出橄榄枝,愿助其圆大学梦。(6月8日 长沙晚报)

  中国人一直有“礼失求诸野”的传统,很多时候一个“大写”的人出现,他身上并没有什么奇特的标签,他们就是平凡的人,可也就是他们,组构着社会的正向向标。比如,这次见义勇为的就是一个孩子,他是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生,他没有大人的体魄,却已像大人一样成人,因为,正是他的行为,换来了一车人的安全。

  于是,网友点赞,媒体跟进报道,在聚焦高考,眼睛盯着考卷的另一面,我们看到了这条5月21日的温情新闻,它还在网上发酵,余温未尽。

  当然,每当我们看到如此“希望”新闻,也总可以发现它的旁边站着相反的“失望”新闻。比如,前段时间招远邪教命案,就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却无人上前制止。而曾经的安阳公交凶杀案,一群人被一个瘦小的歹徒伤害,也引起过舆论错愕。 事实上,见义勇为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也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可是,随着“躲避崇高”明哲保身风气的兴起,见义勇为一度被“国外不提倡见义勇为”的谬论压制。比如,一篇题为《中式见义勇为遇美国法律陷尴尬》的新闻,说华人见义勇为反被捕,美国人不提倡见义勇为,就是鼓呼“见义不为”者的常用论据。可事实是,在那个案例中,几个华人把歹徒制服后,仍对其殴打,所以他们被捕和见义勇为并没有直线关系。

  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很多简单的事情正在变得很复杂。每每负面新闻出现,裂变式传播也总会灼伤诸多,致使舆波不断。一些负面新闻在广场效应之下,也造成了人们“不是‘喜羊羊’少了,而是‘灰太狼’多了”的认知错觉,人们有点忐忑不安,于是遇到事情,第一反应似乎总是与“”靠近,“见义不为”的人也似乎越来越多。 而今,江西宜春高三考生柳艳兵却头缠纱布躺在病床上,不能参加高考,实际上他早已交上了另一份答卷,这张考卷教会我们如何见义勇为。

  有句话说得好,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我们没必要指责那些同在车上没有出手的大人,但是,透过一起起新闻,坏人的嚣张,是被好人的软弱放大的,这也是一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