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把握新常态,迈向“双中高”

05.03.2015  18:13

  中国兰州网3月5日消息  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些外媒再次“唱衰”中国经济,国内一些人士也持“悲观”论调。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原因,分析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两会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

   正确分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与以往的高速增长相比,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是最高的。而且,我国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比较高,因此我国的经济表现还是比较好的,亮点也比较多。”林毅夫说。

  林毅夫指出,应客观看待增长减速的内因和外因。

  从外因来讲,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仍然占全世界经济的半壁江山,这些国家经济普遍尚未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下行压力。从内因来讲,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确实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但经济增速下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际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造成的。我查了一下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数据,无论是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都比去年的预测有所下调。”林毅夫说,“这是一个世界各国共同的趋势,只有国际周期性的原因可以解释。”

  正确分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林毅夫说,一方面,我国要继续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对这种外部性的周期性下滑采取稳增长的措施。

   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增长既有可能也有必要

  “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对我国来讲既有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否则不但减缓跟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缩小,甚至影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的实现,而且在就业、金融、财政等方面也会出现问题。”林毅夫说。

  他分析说,虽然国际经济在下行压力下,对中国而言外需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内需还大有潜力可挖。

  “如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还很多。虽然城际间的高铁、公路、机场建设较多,但城内轨道交通、地铁和道路建设严重不足,地下管网明显老化,许多城市被堵车和城市内涝困扰。这些领域的投资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