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欲改名“红旗渠市”更像是一场赌博

19.12.2014  18:39

   作者:毕晓哲

  林州市政府网上发文征求民意:如果“林州市”改为“红旗渠市”,是否也能像大庸改成张家界一样给百万林州人民带来不争的红利?此事一出,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河南商报记者从林州当地获悉,此事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具体情况还要看市里部署。有观点称,一个地方名称的更改,是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城市管理者需谨慎对待。(12月18日《大河报》)

  城市改名,除传统习惯的巨大阻力之外,更大的阻力在于财政投入的巨大压力。两年前,北方某省会城市酝酿改名,改名后必然涉及城市地图标识的更换,城市街道、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更新,以及商业企业的更名,区划名称的调整修正等等,据初步测算正常的启动和初期费用就不会低于10亿元。这还不包括后续的财政投入和可能产生的其他损失,以及国家有关方面和其他地方受其影响增加的损失,譬如国家制定的地图涉及林州的要不要改名,需要不需要成本?这将是任何一个城市必须面对也极难承受的,多数城市在“改名”上最终不了了之,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林州市想改名为“红旗渠市”,也必然会面临财政投入巨大压力,以及无法估量的各类改名费用支出,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果说,前期的资金投入,以后后期相关费用,最终因为“改名”能够收回效益、获得利润也罢,然而,改名的风险往往是不可控的。哪一个决策者敢拍胸脯保证“稳赚不赔”的?所以,在未来的可能的“城市改名”上,林州市的设想以及可能的采取行动,更像是一场“赌博”——是一场无法预知结果,风险极为巨大的豪赌。

  城市快速发展,获得更多的美誉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与“名字”没有必然联系。以杭州西湖为例,即使西湖改名为“北湖”、“东湖”、“臭水湖”和不起眼的“XX湖”,恐怕仍不会影响它的美誉和经济效应;像海南三亚这样的旅游稀缺资源地,即使故意将名字“改坏”,难道游客就不去了?恐怕依然是游人如织、游客趋之若鹜。城市发展和城市的认可度,本质上与城市名字无关。这是最基本的哲学思维和判断方法。

  城市的真正发展,不外乎三大因素:一者“天时”。目前全国各地城市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央政策普惠,除个别特区之外政策优惠基本一致;二者,“地利”。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往往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和发展成果。林州除了红旗渠还有多少名牌旅游资源?有多少交通和边境等外贸优势?其他自然风光或矿产资源有多少?实际上,这才是一些城市发展上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张家界改名“成功”,是因为张家界本身的独特又优势的旅游资源,而不是“改名”造成的,林州市有几分像张家界(原大庸县)那样的改名底气?三者,“人和”。又直接取决于“地利”,好的地利可以吸引资金投资,吸引和聚焦人才资源,林州市又有多少?综合三项因素下来,林州市自以为还有几分改名的底气和胆量?

  城市改名,可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更不能拿巨额财政投入去“”。决策上更加科学理性,是现代政府的必然要求。更多的吸纳民意,让决策更为稳健,是现代政府的基本操守。在我看来,林州市在改名“红旗渠市”上,想想可以,切莫“急功冒进”,一旦一招不慎可能满盘皆输。如果真的改名“不成功”,收不回巨额投资,如何向当地百姓交待?真到了哪个时候,再“改回去”吗?(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