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进林场】甘肃三代林场人埋头苦干换来万顷青山

22.09.2015  08:59

    原标题:(记者进林场)“一天长,十年短”——甘肃三代林场人埋头苦干换来万顷青山

    新华社兰州9月21日电(记者程楠、郭刚)“每天植树护林的工作非常充实,觉得一天时间过得很长,这一晃四十多年过去,我也成了老汉。”全国劳动模范、甘肃省庆阳市华池林业总场退休工人左健康对记者说,“现在回想起来,又觉得4个十年其实很短。

    秋后暖阳,婆娑的树影透过玻璃窗洒在他脸上,平静而安详。“一天长,十年短。”左健康自言自语地说。69岁的他在林场一干就是46年,从父辈到左健康,再到左健康的一双儿女,一家三代人在造林护林一线选择坚守,他们也见证了国有华池林业总场从艰难起步到编织万顷青山的发展史。

    “上世纪90年代,我们林场工人没有工资,但是造林任务并没有减少。”左健康的儿子左文学说,“没有收入,就只能种地来赚口粮,年轻人找对象连个说媒牵线的都没有。

    当时,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华池林业总场也没有停下植树造林的脚步。49岁的左文学介绍,作为护林员,他最大的管护范围超过8000亩,“现在快50了,我还管护着3600多亩树林。

    东华池林场副厂长雷红星告诉记者,作为华池林业总场的下辖林场,该场管护面积139380亩,“人均管护面积4600亩”。而且,护林员们为了全面看护自己的辖区,需要在树林中“小跑”完成看护,工作强度很大。“像我自己跑步巡山5公里只需要40分钟左右。”雷红星说。

    在林场工作,“超过40岁,风湿疾病、心脏病、大骨节病等是家常便饭。”华池林业总场的干部职工普遍表示。有职工告诉记者:“护林护的是寂寞,有时候在树林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别说上网,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快和社会脱节了。

    为解决长期以来国有林场职工的生产和生活困难,庆阳市从2007年开始便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们在提高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上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华池林业总场场长李华峰说。

    李华峰介绍,该场建立于1976年,下辖东华池、大凤川、山庄等9个国有林场。2009年以来,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为财政全额供给,“全场在职职工平均年工资由2008年的1.97万元增至2014年的4.3万元。”而且,“通过实施林区危旧房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林业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等项目,林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有林场干部表示,近几年,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让不少原先流出的职工陆续回到工作岗位,极大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大家都干劲儿十足,抢着拿绩效奖”。

    在东华池林场的川台平地上,记者看到,一排排碧绿的油松如哨兵般整齐排列。“2014年,总场苗木收入256万元。”华池林业总场副场长朱晓东介绍,这是该场发展以容器育苗为主的荒山造林苗木基地,目前已有6700多亩,大规模定植油松、云杉、樟子松等大规格绿化用苗,产品远销北京、内蒙古、青海等地区。

    经过多年累计造林,“华池林业总场的森林覆盖率已由2000年的32.43%增加到了2014年的41.02%,这在干旱的华池地区实属不易。”李华峰说,“同时,由于护林防火工作得当,林区已连续30多年未发生过森林火灾。”(完)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