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姜成英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事迹材料

05.05.2016  11:10

    姜成英,女,汉族,1973年12月出生,甘肃武都人。1995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本科学历,农学学士。1995年12月分配到甘肃林业科学研究院(所)工作至今。现任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林业局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甘肃省林果产业建设油橄榄首席专家,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三区”科技人才。

    勤奋工作,情系富民增收事业。 姜成英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林业科研的第一线,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管工作困难有多大,她始终脚踏实地,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干好,从实干中学本事,从实践中长见识。油橄榄引入我国,多年来一直处在引种试种状况,缺乏对这个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等特性充分的了解,对在我国生态条件下栽培管理技术更是一无所知,只能照搬地中海国家的栽培管理经验,造成了高产与低(绝)产并存的现象,为了更好的发挥该树种的“高产、高效益”的特性,真正成为陇南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姜成英带领着她的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作为林业科技工作者,她是更多的时候像个“小学生”,无论外出开会还是下乡,都带着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农事都记录下来。陇南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油橄榄多种在半山坡,远离村庄,大多园地不通车路,只能徒步行走,陡峭的地方,手脚并用,她经常在田间地头观察油橄榄的生长发育规律,观测生理、生态反应,有的生理指标必须24小时连续观测,她和她的团队克服天黑路陡等重重困难,仔细观测并做详细记录,有的园地离住宿地远时,有时为了赶时间忍饥挨饿,半天喝不上水,早上吃一顿饭,赶到晚上再吃一顿饭,是常有的事,就这样爬山涉水,走了一村又一村,干了一年又一年,她和她的团队终于掌握了油橄榄在我省生态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开花结果习性,为科研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林业科研的性质决定了其科研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较长,因为许多研究内容同气候、生理周期和自然现象相关,往往需要长期不断的观测,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她和她的团队每个月都去陇南进行科学试验和技术推广,就这样兰州到武都,武都到兰州,600公里的路上来回奔波着,践行着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农民的需要就是她和她团队工作的主要方向。从品种的识别、品种的选择、水肥管理、整形与修剪、病虫害防治,哪里有需要,哪有就有她们身影。经常冒着酷暑,深入田间,免费为农民传授技术,推广油橄榄良种,热心解答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深受农民的好评,成为农民的忠实朋友。为了更好的推广技术、服务林农,每到一个乡镇,或做每一次培训,她总是先将自己的电话号码、邮箱、QQ等联系方式公布于众,通过现代化的交流方式,热心解答每一个问题。获得了广大农民朋友和同行的赞扬。她同时也是甘肃省油橄榄信息平台的在线咨询专家,接受群众电话、在线咨询2000余次。十几年来,姜成英同志每年下乡时间达100天以上,足迹遍及陇南油橄榄适生区的17个乡镇300多个村。主笔编著了培训教材《油橄榄优良品种》、《油橄榄丰产栽培技术》、《油橄榄科学管理生产月历》,多年直接累计培训农户达5000余人次,间接培训农户人数达20000人次以上。油橄榄“良种+良法”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推进了油橄榄品种的换代升级,提高生产区的产量和品质,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姜成英同志连续6年(2010-2015)入选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连续2年(2014-2015)入选甘肃省“三区”科技人才。

    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提升特色产业效益。 油橄榄产业目前已成为陇南最具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切入点。产业的迅猛发展,给她提供了成长的舞台;技术的巨大空缺,为她引领了奋斗方向。油橄榄作为我国引种的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其引种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产量低且不稳是制约该树种进一步发展的难点问题。为此她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破解这些科学难点。

    多年来,她主持12项国家和省级油橄榄科研项目,从品种选育到栽培技术,从生理机理研究到科技成果推广示范。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油橄榄结实率低的生理机制研究》,通过形态学和生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油橄榄结实性进行系统研究,探明了在我省生态条件下影响油橄榄结实率的生理机理,填补了我国在该树种上研究空白,为选择适生区及制定栽培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持完成的《油橄榄优良品种选择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选育出的“莱星”、“鄂植8号”“科拉蒂”3个良种已成了陇南当家品种,从鲜果产量和油的品质上都优于其他品种,在当地政府推行的 “优质优价”油橄榄鲜果收购市场中占绝对优势。研究提出的栽培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研究成果从技术上和经济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连续4年(2009-2012年度)被作为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的推广成果,同时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转化成果。项目建立油橄榄标准化育苗基地110亩,生产优良品种苗木约1000万株,带动农民增收2100多万元;建立油橄榄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5000亩,辐射推广3万亩,带动农民增收共计10100多万元,使农民种植油橄榄由人均纯收入1679元增加到2605元,增长了55.15%。主持的甘肃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油橄榄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围绕油橄榄优质高效栽培和橄榄油绿色加工等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开展重点攻关,项目建立的武都区汉王镇朱能村丰产栽培示范点2015年产油橄榄鲜果460多吨,每亩油橄榄收入达5000元,受到国家林业局和甘肃省科技厅、林业厅等部门和当地群众的认可。在开展研究推广的同时按照“科研成果标准化、标准成果产业化”的工作思路,姜成英主持制定了《油橄榄栽培技术规程》、《油橄榄高接换优技术规程》、《油橄榄采穗圃营建技术规程》、《油橄榄低产园改造技术规程》4项林业行业标准,为油橄榄产业的规范发展作出了贡献。鉴于她所带领团队的出色工作,甘肃省科技厅于2009年批准依托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我国首个省级工程中心和创新团队—“甘肃省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省油橄榄丰产栽培及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2015年“国家林业局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又落户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这是也是我省第一个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勤于学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油橄榄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它的栽培管理不同于我国现有经济林树种。两千国内油橄榄普遍采用露天冷床扦插繁育油橄榄,由于受气候影响育苗周期长,管理费用高,成苗率低、苗木根系不发达等问题,姜成英同志在实践中,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获得,使油橄榄扦插生根率达到90%以上,提高成苗率近20个百分点,生根时间缩短50-60天,苗木当年达到出圃要求,每株苗木成本降低0.03元,该技术已在生产上得到了转化。创新,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灵魂;创新,也为她带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多年来,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林业局梁希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甘肃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得授权和公示的国家发明专利5项。

    姜成英同志作为甘肃林业科研战线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二十多年来,她以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巾帼不让须眉,脚踏实地地为陇原大地绿色画卷增添着点点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