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生泰:全力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

15.09.2014  10:25

  石生泰

  体育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标志。发展体育事业,构建体育长廊建设,是甘肃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惠及全民的伟大工程。我省2006年启动“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工程以来,群众体育场馆建设覆盖面大幅提高,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发展迅速,群众体育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发展。“体育健身长廊”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真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惠民工程”。目前,省委省政府已将“体育健身长廊”工程列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和甘肃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之中,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全力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

  深化“四个一”工程建设,扩展场馆设施建设标准。进一步提升“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市(州)、县(市、区)两级力争由纵向“四个一”向横向“四个一”发展,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等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省、功能齐全的全民健身公共设施网络。争取到“十二五”末,市县乡三级均建起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文体广场,其中60%的乡镇建成高标准的农民健身工程。“一村一场”提前一年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底实现率达65%以上。

  加强体育骨干培养,完善体育组织建设。市、县要逐步实现“1+5”计划,即成立1个体育总会和5个单项协会;乡镇社区要实行“3+2”模式,即建立体育总会、老年体协、社体指导员协会和2个以上单项协会。坚持每年举办1次以上全省性的体育骨干培训,重点加强各级体育部门群体干部和县区体育部门负责人的培训。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全省市县三级指导员培训基地。

  积极倡导科学健身,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完善体质监测组织,继续开展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状况。坚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在陇原”等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推广公园体育、街道体育、广场体育、家庭体育、假日体育和趣味体育,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和行业体育协会作用,推进群众体育大众化、生活化、长效化,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群众体育格局。

  挖掘区域民族体育,打造一批精品赛事。充分发挥甘肃文化资源丰富、地理地貌多样、民族风情独特的优势,开展登山攀岩、冰川探险、戈壁拉力、沙漠穿越等特色体育活动。推进民族体育保护工程,挖掘和整理推广民间民俗体育,力争把大象拔河、东乡族拔棍、保安族夺腰刀、裕固族顶杠子、回回十八肘等独具甘肃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推向全国,力争将兰州马拉松、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嘉峪关铁人三项赛等体育赛事,打造成具有甘肃特色和全国较大影响力的群众性精品赛事。

  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依托“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精心打造一批突出甘肃特色的品牌体育旅游项目,构建体育健身旅游带。如:依托临洮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刘家峡水上训练基地建设,构建集体育训练、健身休闲娱乐、体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体育产业基地;依托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努力发挥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资源优势,每年定期组织体育赛事观摩和体育健身旅游活动;积极发展航空体育产业,开发建设嘉峪关体育滑翔基地,办好嘉峪关航空体育节。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共同推动“一带一区一长廊”建设。积极加强与宣传、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结合目前的“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舞台”“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共同推进“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重点要按照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整体要求,加强对外联系与交流,共同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作者系省体育局副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