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市场”、“促改革”应是稳增长的重点

12.10.2015  20:22

 

进入10月份后将有这么几件大事不得不关注:一个是10月19日国新办举行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此时除了公布前三季度经济GDP(地区生产总值)外,也将公布第三季度的GDP同比、环比速度;另一个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还有一个是今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除了会总结2015年经济工作成绩外,还将成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正处于微妙时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六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表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今年能完成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在笔者看来,这段话强调了三层意思:一是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不掉以轻心;二是重申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表明中央对当前经济不过于忧心;三是中央对完成7%的预期目标有信心、有能力。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情况来看,8月份各项经济指标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7月以来的颓势。而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国内制造业面临的压力是最大的。国家统计局10月1日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9月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虽然制造业活跃度比8月略微有所上升,但是在全世界日益把视线集中在中国的增长前景之际,这一提升仍然显得缺乏活力。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近期中国政府正打出新一轮刺激投资的“组合拳”。仅9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公路铁路项目投资就超过4000亿元。而财政部9月底在两天之内也送出两项投资“大礼包”:先是推出第二批206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示范项目,总投资金额近6600亿元人民币,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和覆盖范围都较第一批明显扩大;随后成立了1800亿元的PPP融资支持基金,为PPP顺利落地护航。

可以认为,中国经济中逐渐增多的负面信号使得中央的政策已经向“保增长”方面倾斜。如果国内外经济形势维持现在的态势,这种政策重心的倾斜恐怕会成为今后的政策执行基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在最新一期《中国金融》杂志刊文《货币政策的发展、挑战与前瞻》谈到未来货币政策走向时指出,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预调微调但不搞强刺激,更加注重精准发力,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结构性问题。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就是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为结构调整拓展时间和空间。市场也一致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方向,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配合“稳增长政策”继续实施和发力。

不过,如何松货币?这里的政策尺度仍然十分微妙。目前来看,以下几个问题将对中国下一步的货币政策与市场化改革政策形成极大考验:一是在经济基本面上,反映出国内经济低迷,企业投资活动减少,融资需求也随之减少,金融产品的供应反而显得不足。二是由于国内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资金头寸浮滥情况将会存在。三是实业领域的资金状况与资产市场完全不同,资金“脱实就虚”严重,坚守的实业企业获得融资仍然困难。四是要阻止釜底抽薪式的资本外流,这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央行10月7日公布的9月外汇储备数据显示,9月外汇储备3.5141万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已是自今年4月以来连续第五个月下滑,较去年6月底的3.99万亿美元的峰值下降近5000亿美元。尽管在理论上,外汇储备变化对国内流动性的冲击可以被央行的“冲销”行动(比如调整银行存准率)抵消,但在实践中,这种冲销在两个方向上似乎都不是特别成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久前的研究显示,大规模资本流入经常引发国内信贷爆炸性增长,因此可以认为,资本外流有可能在无意中导致中国的国内金融状况收紧。中国的信贷紧缩是否会延续下去,取决于两个因素:私人资本外流的未来走向,以及官方对汇率的态度。

由此可见,要稳住增长、改变市场预期,除了松货币,更重要的是要“松市场”和“促改革”。今年中国经济能否平稳过渡,直接关系到“十三五”开局。更有挑战的是,中央政府出台的诸多政策对于刺激经济的效果降低,这种复杂的局面也会对确定“十三五”规划的基调产生影响。很可能“十三五”规划在面对经济发展问题时,重心会向维持中高速增长偏移。正如保持7%左右的增长是一条底线,这也可能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一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