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杨琨陷囹圄才能唤回权力的“返璞归真”

19.06.2014  18:09

   6月18日,此案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检方起诉书指控,2005年至2012年,被告人杨琨利用其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的职务便利,在贷款、产品销售等事项上为有关企业和个人谋取利益,先后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折合人民币3079万余元。(6月19日中国广播网)

   从1983年进入中国农业银行到2012被双开,杨琨用30年的时间走到了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并且风生水起。然而,一遭深陷囹圄对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管理层来说也不亚于一场8.0级的特大地震。杨琨最终因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被判处无期徒刑,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终究没有起到警示作用,而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和后半生的自由生活。

   其实,归根结底,杨琨能够有今天的遭遇,是与其手中腐化的权力分不开的。从中央开展的简政放权到开出权力清单,无不是为了更好的净化领导干部手中神圣纯洁的权力。不少贪官就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大开职务之便,收受贿赂,让手中的权力沦为个体的摇钱树。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铁男、四川省文联原主席郭永祥、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各大“老虎”的纷纷下马无不证实贪心欲望和权力的正相关。然而,从省部级高官到副科级的不断落马,本应有着极大的震慑作用,但事实不得不让我们感叹,有多少个官员身陷囹圄才能唤回权力的“返璞归真”?

   当然,杨琨的下场与其自身思想素质水平也有着正相关的推动作用。其作为一名党员,一个高等学府毕业的高材生,一个叱咤银坛30年的拓荒者,本应有着更强的意志力和控制力。面对金钱,要心如止水;面对诱惑,要视而不见。这些也都是作为一名党员、一位银行高管最基本的素质要求,然而,杨琨一次次的破戒,先后五次收受巨额贿赂,胃口之大,让人惊叹的同时也为他惋惜。也只有面对利益蛊惑,面不改色心不跳,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才能悬崖勒马,管好自己还没伸出去的那双手。

   制度的漏洞仍然是管理者们需要攻克的难题。从杨琨的落马我们可以看出,组织部门在对其进行提拔的时候摸底发现,杨琨与不少民企老板往来密切,交情不浅。既然存在这种情况,那为什么在其以后任职的过程中没有重点考察和监管呢?其实,银行内部也设有监事会,监事会对银行内部高层具有监管的权力,但我们不难发现,监事会的组成为2名股东代表和3名职工代表,他们所触及的范围和能力也是相当有限,而且也都是利益相关者。所以这也就为暗地操作权力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笔者在这里有个大胆的假设,不妨对其高层内部进行监管之时在不触犯机密的情况下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即和银行内部没有任何利益瓜葛的外部机构,对权力的监管再上一把锁。

   无论是从杨琨受贿案还是其他官员受贿案都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又一共性就是“圈子文化”。正所谓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官商中“圈子”的主角们就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旦一个被抓住,那么其他人也跑不了。他们因利益集结,因权力打成一片,又因“分一杯羹”的唆使,逐渐形成一个利益团体,形成官场中的“小圈子”,而这个“圈子”需要金钱和裨益供养,需要权钱交易进行维持。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人落马往往会牵扯出一个利益集团。交友要小心,进“”要谨慎,杨琨的落马再次警醒“圈子文化”的漩涡和真相。

   杨琨终究为他的欲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对广大党员,各个阶层的领导干部再次敲响了警钟。要让这钟声成为钧天广乐,不绝于耳,真正达到一定的震慑作用,需要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严要求、再批评、重实践、改德行,也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才能唤起那最初纯净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