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苗:强本更须节用
作者:杨小苗
勤俭持家历来受中华民族的推崇,五千年薪火相传,依旧如故。勤俭节约已成为一种习惯,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古人云:“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这就是说,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要注意节用节流,这样一来,日子会越过越美好,生活会越来越富裕。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利润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提高,财产性收益有了较大改善,日子的美满,生活的幸福,随处可见。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令人鼓舞,也很容易让人陶醉,在优越的环境中,我们更容易沾沾自喜,降低要求,从而忘记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淡化忧患意识。为此,我们要时刻铭记:坚决杜绝铺张浪费之风,重申勤俭节约之风,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和胜利,在勤俭节约这条道路上警钟长鸣,越走越从容,越走越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这样阐述:“‘本’不仅在于我们所创造的财富,也在于自然界赋予我们的财富,这样的‘本’不是我们所能创造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强本”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能够创造的财富,我们可以继续创造,但是有些财富不是我们可以创造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勤俭节约。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它们用一些就少一些,我们必须要勤俭节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要领,将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发展好。
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勤俭廉政之士,他勤俭一生的品格难能可贵,他在晚年谆谆告诫儿子司马康万事要以“俭”为首。他撰写的《训俭示康》一文中有一句流传千古、视为佳话的名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名言揭示了勤俭与奢侈的关系。我们很容易接受和适应从艰苦朴素的生活过渡到奢侈富贵的生活,而相反,我们则很难适应从奢侈富贵的生活返回到勤俭节约的生活,我们已经习惯了奢侈的生活,想要改变,从心理角度讲,还是很难接受的。因此,我们要经常把勤俭节约挂在嘴边,记在心上,更重要的是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行动上。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等因素比较突出,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全球变暖等气候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等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此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应当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团结一心,以勤俭节约的作风培养高尚的品德,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倍加珍惜民力和财力,倍加珍惜现有的资源,挖掘和探索研发可替代能源、资源,倍加珍惜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政治环境,在“节用”上狠下功夫、花大力气,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将勤俭节约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勤俭”这个医生给我们来一次彻底地“杀杀菌、消消毒、洗洗脑、治治病”,确保我们的思想健康向上,从而旗帜鲜明地将矛头指向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狠刹奢靡享乐之风,率头大力弘扬勤俭节约之风,以中央八项规定和甘肃省委十项规定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戒条,一切从简,过紧日子,让勤俭精神广为弘扬,让勤俭节约的意识深入人心,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树立形象,将勤俭意识化为自觉行动,真正使崇尚勤俭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美丽的中国梦而奠定基础。
作者感言: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勤俭持家,五千年薪火相传,勤俭节约已成为一种习惯。目前,我国在“强本”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能沾沾自喜,我们更应该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节流节用,警钟长鸣,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