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给谁立的“贪官碑”?
有报道说,近日,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新安集镇新东行政村村民李某,因对被征用的土地补偿标准不满,在当地立了块“贪官碑”,随后此石碑被砸毁。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李某是为达到个人目的、别有用心,才做出立碑一事。”
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还不好说。但是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李某对征地补偿不满的问题从2012年就已开始,与村委会产生较大分歧后不断向上级部门反映该村干部破坏耕地、偷税漏税等问题。但直到去年5月沈丘县纪委才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对此有评论说:查处一个小小村官从接到举报到立案调查耗时3年还未定案,难不成真如坊间所传“打死老虎易如反掌、捏死苍蝇却难于登天?”显然,这一现象是不正常的。
由此,小马飞刀联想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人民日报曾刊发文章称:有学者认为,源于民怨太深。此说有一定道理。那么,民为何怨?民怨什么?说白了,民众的利益和权益受到了侵犯,一些部门欠了民众很多债。欠债无疑会让民众怨愤,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民怨无法排遣,长久积蓄终究会爆发。
记得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经说过:群体性事件破坏性升级,不是因为老百姓的诉求多了,而是由于一些干部的责任心少了。为什么干部的责任心少了?因为他们的利益不是与群众,而是与投资者和官场联系在一起的。看到了这一点,也就看到了矛盾的症结。想想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推进,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显现,各种利益冲突凸现,各种社会新问题层出不穷。遗憾的是,当民怨产生时,一些相关部门并没有及时而认真对待,更不要说积极重视了。能拖的拖,能躲的躲,能捂的捂,能推的推。更有甚者,有的人受到委屈和不公平对待了,怒而上访,却备受阻挠。在一些部门看来,上访者通常被强加了许多称谓,一些官员甚至将上访妖魔化,上访者被冠以“刁民”、闹事者等称谓。在这种情境下,一旦遇到导火索就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民间靠群体性事件解决问题的思路明显在强化,但官方主动提供参与和知情渠道的积极性,却并没有随之提升。如果在不同的声音产生之初,政府就能为居民提供博弈平台,其情绪应该得到一定释放,何至于出现大的问题。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