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抗争风沙村庄生机勃勃

21.05.2015  04:19

看着长势喜人的树木,吕凤斌格外开心。

    金塔县中东镇上三分村一组地处风沙沿线,是全县比较大的风口之一。多年来,沙进人退,耕地被侵,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吕凤斌等村民带领下,经过数年艰难治理,一片片林木像绿色卫士一样守护着农田、村庄,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A

    村民没有放弃过压沙、植树

    5月19日,记者在上三分村见到吕凤斌。吕凤斌指着离自家不远处绿树成荫的防护林说,沙尘暴在他这一辈人记忆里烙下了恐怖印记。

    据介绍,这里地处风沙沿线,在这里生活的人一代代都在与风沙抗争。1964年,十几岁的吕凤斌便随村里的人们开始压沙、植树。“一棵棵毛柳苗在沙窝里栽下去,那时候觉得特别神圣。”吕凤斌说,没有想到,辛辛苦苦栽下的毛柳苗因为干旱几乎全死了。后来大家又尝试栽种其他树种,发现只有红柳成活率高又抗旱,是真正的“镇沙王”,村里才开始大面积种植红柳。吕凤斌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村里就有个规定,16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年都要去沙窝里种8棵树。那时候,大家的植树热情非常高,只要一说栽树,大家都会放下家里的活,扛上铁锹和树苗去村子西面的沙窝栽树。多年来,上三分村一组的村民没有放弃过压沙、植树,但风还在刮,流沙步步紧逼农田、村庄。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7年12月吕凤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金塔县县委书记写信,如实反映了当地的风沙危害情况。让他出乎意料的是,这封信竟然得到了县委书记的高度重视。2008年春季,金塔县林业部门无偿向上三分村一组调拨了3000多株沙枣、红柳和新疆杨。树苗送到后,吕凤斌又喜又忧,喜的是终于有了可栽种的苗木,忧的是这3000多株树苗怎么种下去。看着眼前的3000多株树苗将要枯死,吕凤斌带着妻儿在风沙沿线开始种了起来。后来,村民们被他的精神打动,也纷纷扛着铁锹加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

    B

    如今村子四周沙滩披绿,草木郁郁葱葱

    经过两年治理,一排排新植的树苗在吕凤斌等村民的管护下长得格外茁壮,风沙也初步得到了控制。为了守住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吕凤斌主动当起了义务护林员,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卫着防风林带的每一株苗木。吕凤斌的老伴说,一到村里放水的日子,他连饭都顾不上吃,早早去灌溉树苗,有几次不小心掉到水里。

    在吕凤斌的管护下,上三分村一组以西成片的红柳、杨树蜿蜒成长,一派繁荣。有了这些树,虽然风还在刮,但流沙少了。“我们这里,为了锁住“黄龙”,几代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如今村子四周沙滩披绿,草木郁郁葱葱,大家都很高兴。”吕凤斌说,虽然这些树木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村民们都知道,如果不是这些树木挡住了风沙,村里难以种植经济作物,村民的生活肯定也会越来越难。通讯员张望东兰州晚报记者高慧霞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