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 奋进甘肃·党员风采】李敏刚:深藏幕后30年 致力痕检破大案

19.06.2021  09:30

   本网记者  程健

  “你去现场不怕吗?”

  “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搬尸体,给钱我也不干!”

  ……

  作为一名刑警,李刚出现在命案现场时,总能听到围观群众的议论。

  和别人介绍自己时,也总能惹来异样的目光。

  对此,李敏刚的回答简洁有力:“我是警察,这是我的工作。”

  痕迹检验这一行,尤其需要勘探现场时,常常要面对一些“刺激”的场景。

  李敏刚还记得有一次进入爆炸现场勘查:

  现场一片狼藉,四处散落着支离破碎的肢体和内脏,空气中弥漫着爆炸后的刺鼻味道和浓烈的血腥味,一同来的民警忍不住吐了出来。

  李敏刚只是愣了一下,便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去,对物证进行收集提取。

  等到工作结束,他也没有放松,而是在脑海里仔仔细细对爆炸现场进行回忆,防止有所疏漏:“我们要为案件的侦破提供客观、全面的依据,这是我们的责任。”

  为生者权,为死者言。多年来,他不断攻克刑事痕迹检验难题,抽丝剥茧还原案发现场原样,助力侦破大案要案无数。

  他是甘肃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痕迹检验技术支队支队长李敏刚。

   术业专攻30年

  1991年,从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李敏刚加入公安队伍,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刑警,从事痕迹检验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

  为攻破命案积案,李敏刚带领团队对未破获的命案积案一一梳理,比对了千枚指纹。那些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命案积案,破案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李敏刚身为全省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领域“领头雁”,深感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再难破也要破。

  凭借多年的痕迹检验经验和超出常人的恒心和毅力,李敏刚带领团队加班加点,侦破了甘肃省庆阳市宁县“2020年诊所抢劫杀人案”、兰州市“1994年高某斌被杀案”、“2011高某环被杀案”等数百起全省杀人、爆炸、火灾、毒品加工、投毒等重特大案事件的现场勘查,为案件侦破提供了铁证的证据链条,同时完成数千起刑事案件的检验鉴定,鉴定结论准确率达100%。

   破大案也搞科研

  “这批油一定有问题,就连缉毒犬的鼻子也不灵了。”

  2001年6月,甘肃公安缉毒部门查获一起疑似溶有海洛因的汽油混合物173.4公斤,但由于技术原因无法确定汽油中是否藏匿毒品。

  为了印证海洛因是否可以融入汽油内再加工提取,李敏刚反复探索实验,一天24小时几乎都在实验室。最终通过加热的方式让汽油挥发的化学效应,提取出10余公斤的晶状海洛因,得出了海洛因可以利用汽油进行运输的结论。

  结论认证后,“1.18”利用汽油进行毒品海洛因走私、运输的特大跨国案件成功侦破。此案告破后轰动全国,在甘肃禁毒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汽油能藏毒,那其他液体呢?”凭借多年的痕迹检验,李敏刚以汽油内藏毒运毒为牵引,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实验,整日闻着化学液体挥发出的有毒气体。

  经过长达6年没日没夜的实验,团队的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利用液体溶解、运输或利用吸附物运输、还原、检验毒品海洛因及相关现场筛选试剂的研究》和《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色谱和色谱/质谱仪检验尿中吗啡类毒品代谢物》,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被公安部列入“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引导计划”。

  2007年,成果获得了公安部科学技术三等奖,李敏刚带领的科研团队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课题科研成功后,李敏刚将科研成果撰写成册,为全国打击液体藏毒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共产党员就该冲锋在前

  李敏刚办公室有两个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类现场勘查检验仪器,一有任务背上箱子就能走。

  “能让李队长出现场,肯定是大案子。”李敏刚的同事说,普通的案发现场各市州自己就能勘验,疑难复杂的案件才会请他。

  小村里,一处凶杀现场,受害人躺在血泊里。当地公安机关无法现场勘验,李敏刚接到通知便拿起勘验箱和同事迅速奔赴现场。

  “我是共产党员,恢复现场原样是我的天职,我不上谁上。”李敏刚带着相机先拍照取证。在确保不破坏现场的前提下,他还要尽可能地快,避免现场被破获。

  像这样的勘验现场,在李敏刚的从警生涯中早已屡见不鲜,但他始终标准不降、劲头不减。虽然年近五旬,但拼劲不亚于任何一位年轻民警。

  作为一名党员,他时刻高标准要求自己。“这一行太重要了,水平低了去现场那是要破坏现场的,案子破不了对受害人无法交代。”

  “痕迹检验的任何一个结论,都可能影响整个案情的走向。我不可能让一个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死者不能开口说话,那我就是死者的发言人。”说起痕迹检验的每个环节和步骤,李敏刚一脸严肃。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20年底,公安部给李敏刚记一等功一次。

   给枪弹“长眼”也是工作

  痕迹检验不仅局限于现场勘验和实验,还有“体力活”——

  全省公务用枪建档工作和收缴的枪支鉴定工作。

  每下发一批枪支,李敏刚都要在机帧上进行扫码。扫码之前先分解,扫码结束后再组装,然后装上三发子弹击发,打出的弹头留存,这一系列程序才算完成。

  有时候,他一天要建档百余只枪支,而且需要在阴冷的地下室进行,地下室只有零下几度,他常常冻得瑟瑟发抖。

  “分解枪支只要细心认真就能完成,但是鉴定收缴的土枪就存在危险。”李敏刚说。

  一次,李敏刚正要鉴定一把自制的土枪,放在桌子上的枪突然“砰”的一声,居然自己击发了,射出的钢珠直接将对面的钢板打透。

  “所幸对面没有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回想起这件事,李敏刚至今心有余悸。

  30年坚守在枪弹痕迹检验一线,李敏刚用一日日的辛劳付出,证明着对公安工作的热爱。他说:“这份工作虽默默无闻,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国家给我发工资、给我荣誉,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