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傅的“流动”维修点

22.10.2014  13:54

    李师傅在这个自由市场摆摊修鞋、补包、装拉链已有八个年头了,近段时间来生意越来越不景气,收入也是每况愈下,已经到了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的境地。李师傅的摊位不大,一车一人一平米的地儿,干的是人们根本不正眼瞧的修理匠,但在这一带少了他还真的不行。平时,要是人们有个小修小补的事儿,一时找不到他,就会喊天叫地,老李怎么能不来呢?老李呢?

    暑期周末,女儿陪我一起去老李的摊点给“嘟嘟”修狗链。走进市场时,摆水果的、蔬菜的、食品的摊贩,叫卖声不绝于耳,都想趁星期天喊着吆喝赚买卖。李师傅的修理摊点在市场的最里边,平时,一个人守着个装满剪子、钳子、起子、锥子等物件的木箱子,一张铁拐子,一把电磨砂轮櫈,还有一个手摇缝纫机。他不用吆喝,不用讨价还价,只要在那儿守着就行。有人时,就忙着干活,闲时,就像孩子舞弄玩具一样,摆弄着他的那一点家当,擦擦这,摸摸那,总是闲不下来。

    到了摊点,却不见李师傅的人影,旁边一个卖小吃的中年妇女告诉我:李大哥失业了,已经一周没有摆摊了。“听说这一带要拆迁,房主赶着让他走呢!”我一时还没有弄明白:这么多做生意的,怎么就让他走呢?半个月前,我还在李师傅这修过一双鞋,那是一双穿了四五年的旧皮鞋。经过李师傅割底、挑线、粘底、片切、打钉,最后,上色、打蜡、擦油,穿上后一点不失范儿……

    正在我满脸惆怅,想着该到哪儿去找修狗链的人时,李师傅手拄双拐,推车从巷子深处走了过来。说明来意后,他没有任何推辞,就在路口,放下推车,打开包包,摆开凳子,先是用胶将松开的皮带贴严压实,待胶晾干后又一针一针用大针缝好,不到20分钟,链子就修得结结实实。干完活后,李师傅用手掸了掸身上的土,装好家什。“李师傅,你这是准备去哪里?”“还不知道,走哪儿算哪儿。

    一年前,我曾在他这里修过东西,有了那一面之交后,就成熟人了,时不时来他这里修个鞋啊包啊什么的。李师傅是个命运不济的人,年轻时争强好胜,干活总不服输,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什么活都能拿下来,在一次开车进城送菜的时候,意外的事故使他失去了右脚,从那以后,他不仅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能力,还要家人来伺候他,他一下子感到自己成了个废人,心里非常不踏实。他觉得照顾老人、妻子和孩子是一个男人的责任。男人理应让老婆、孩子生活得好些。为此,他背着家人专程来到兰州,拜师学艺,干起了修理这个行当。刚开始,总以为只要按师傅的话,讲信誉,保质量,态度好就行了,可谁知,事情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单简。什么地盘呀!龙头呀!入会呀!一年多后,他才明白了中间的“潜规则”,可挣的钱总是限的。前几年,收入的一点钱,除了房租、饭钱开支外,还能将就着给家里贴补点,余下的也够自己花销了。这几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房租也一年一年见涨,而他的维修费却是五毛一块地涨,就这还时不时地有不买账难缠的人,心里那个憋屈劲可真让他难受。但是,一直受师傅训导的他还是没有动过歪心,看见能帮的还是帮,情况不好的能少收的就少收点,能不收就不收。自己虽然是小本经营,挣的都是小钱,但想想看,来他这儿的不是老的,就是少的,要么就是下岗在家、没有工作的,都是一些收入低、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想到能够帮助别人,李师傅心里也还是快乐的。

    今年开始,一直没有给家里寄钱的李师傅突然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城里不行的话就回来吧!妻子明白,男人没给家里寄钱肯定是在外面遇到难处了。对于一个长年在外漂泊的人来说都会有一种感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李师傅想到了回家。但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后,他还是决定留下来。“我要是走了,谁来给张大爷修鞋呢?还有王婶说过‘我们这里多亏有你,要不然家里好好的包还不都得扔掉’。

    这些年,李师傅的修理摊在给城里人带来方便的时候,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誉,有时,客人们的一句“谢谢!”让李师傅能享受好几天,他感到自己已经很幸福了,城里人没有歧视他,小瞧他,看不起他,他很满足。李师傅要走了,他想好了:在他摆了8年的摊位点留下联系电话,做一个“流动”的上门维修服务点。

    他说:我不能让那么多的老客户一下子找不到我,总归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了。他们也都是生活不富裕的人,过去,来这儿的人家里要是有些穿不上、用不着、过了时的衣服、鞋之类也都给了我,我这样做不图为他们解多少忧、帮多大忙,只是想给他们带去一点方便,这也许是我对他们的一种报答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