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具恒教授为教育学院学生作学术报告
11月11日,教育学院邀请各学院院长系列报告第七场在文科楼多媒体大教室举行,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具恒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现代经济学的帝国主义逻辑与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的报告
李具恒教授的报告,分现代经济学的学科逻辑、范式逻辑、研究逻辑和中国经济学的研究逻辑四个部分。他首先进行了经济学定义的历史回顾,进而以科学学为理论基础,论述了经济学是不是科学的问题。他说,经济学无法成为物理、化学那样的精密科学,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来确保经济学理论在探索经济规律过程中的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乃是指经济学作为一种人类行为学对社会中的经济现象所能提供的符合“科学精神”而非“科学形式”的理论解释。科学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科学的精神是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所有可能的思路和方法,去寻求事物内在的、固有的和不断变化着的运动规律。科学之精神是进取的,科学之精神也是包容的。
他论述了经济学在教育部本科教育专业和研究生教育专业目录中的地位,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学科分类。他说,世上本无学问,研究的人多了,便有了学问,现代经济学是无数研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自身行为的科学,只要人们作为,都会得到回报。现代经济学是研究真实世界的科学,只要有心人在真实世界找学问,世界的大门就会向我们敞开。现代经济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善于观察者总会找到突破口,欢迎广大爱好者感受经济学。
在现代经济学的范式逻辑论述中,他回顾了范式研究的历史,点评了主流经济学的范式,解析了经济学理论分析范式和内在逻辑分析方法,批评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实质。在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方向部分,他提出了经济学的本土化问题。他说:现代经济学的本土化其实就是以中国经济现实情况为导向,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和发展现代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框架和方法是不分国界和政治经济体制的,本土化是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也是用中国元素去丰富现代经济学。他说:建构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话语权仍是学界难题。“如无大批高质量的中国问题研究成果,中国经济学的整体研究水平就很难提升。”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水平要提升,就必须“接地气”,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从机制上大力扶持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实现经济学研究的集聚效应。而且完善国内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也十分紧迫。
李具恒教授的报告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节奏稳健、声音洪亮,虽然抽象,却不失通识,虽然学术,而不失通俗,表现一个博士的高深学术素养,一名教授的娴熟教学技能。在互动环节,平易近人,对答如流,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李具恒,男,汉族,甘肃通渭人,教授,博士后。兰州城市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兰州城市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现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专业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主讲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制度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城市经济学等课程。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999/2000SYLFFJREX Program、甘肃省软科学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基金会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等国家、省(部)、厅级课题9项;参与“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项,参与各类省、厅级项目多项。在《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科技论坛》、《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5部。曾获甘肃省“园丁奖”优秀教师、甘肃省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习支教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兰州城市学院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获甘肃省第十届、十二届、十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三等奖,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