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让委员建议件件有着落

05.03.2015  18:25

      2015年3月4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又一次走进铁道大厦。这是他连续第三年在作《政府工作报告》前来到这里,参加政协经济、农业界别的联组讨论。

  这就是坊间俗称的“下团组”。但相比于后面几天的“下团”,“下组”的机会往往很少。所以,李克强总是格外看重与政协委员们这次难得的面对面交流机会。

  总理透露,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他读过许多,有些还会批转给有关部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需要群策群力。我们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对于提案、建议,一定要做到件件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一年前,他在参加经济、农业界别联组的讨论时,一开场便如是说。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去年在铁道大厦,他曾与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畅谈诞生不久的“上海自贸区”。当时,王新奎建议,“从根本上创新试验区改革成果复制和推广的方式”。李克强回应道:“你说得对,从一开始我们就确定了,改革的成果不能一直局限在28平方公里内。”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个颇具信号意义的表态正在变成现实。从2013年9月挂牌至今,试验区已有27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或部分地区推广,20多项比较成熟的经验正被加速复制。去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

  事实上,无论是在两会上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李克强都十分重视吸纳民智。参加过去年联组讨论的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曾向媒体回忆,李克强听委员发言时非常专注,“对重点要点做了详细的笔记”。另一位当时参会的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也谈起过自己的感受,“虽然经济是他的强项,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好恶做出个人判断,而是反复聆听、讨论”。

  相比于倾听,更重要的答复来自于政策本身。去年,几位发言委员们提出了包括“在‘现代国家治理’取向下深化财税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几方面的建议。

  李克强回应委员建议们的方式就是“改革”二字。

  “没有什么用得着‘藏着掖着’的,除涉密信息外,所有的预算都必须公开!”去年9月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自我革命的财税制度改革,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都要公开预算。

  相似的变化也出现在一系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举措里,比如,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推行村镇银行试点,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中国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将继续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李克强多次表示。

  李克强对于委员们参政议政的尊重还表现在列席讨论的人选的确定过程中。为了及时对接委员们的建议与相关部门的具体落实,每次下团组,他都会让多个重要部委的相关负责人列席会议。

  去年就曾经发生过有趣的一幕——当时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提出银行监管大多是“以出身定终身”,既不利于充分竞争,也不利于有效监管。李克强立刻扭头看向参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不同银行的分类监管,对于中小银行很重要。你们研究一下,除了跨区域经营,各类银行还有什么监管政策的差别?如果确实不够公平,要尽快调整改进。”

  还有媒体记录过,李克强每次参加讨论,总会叮嘱旁听的国务院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大家的意见很宝贵,要认真做好记录”,并不忘提醒参会的各部委负责人,“能采纳的要尽量采纳”。

  他的这种风格一直延续至今。3月4日这天,又有包括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以及商务部在内的6个重要部委的负责人列席。

  委员们当然也是有备而来的。包括国资委原副主任黄淑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奚国华在内的7位老资格委员带来了一系列关于改革的建议。他们的发言围绕“深化国企改革”、“大力促进信息消费”、“加快民营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展开。

  在委员们发言时,李克强始终专注倾听,并不时低头做着笔记。

  “去年以来,我不断收到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有很多真知灼见,有不少我不仅认真阅读,还做了批示。国务院有关部门也都是给予了高度重视,所以,对于大家为国家建设所贡献的才智,我表示感谢。”在李克强发言的时候,他和往年一样,选择了以向委员们致谢的方式开始自己的发言。(作者赵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