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战略机遇”新内涵2:"从快到好,“转型”东风正劲
“速度机遇”正在变为“转型机遇”,唯有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增长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从“速度机遇”转为“转型机遇”,“十三五”时期,深度调整结构,振兴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完成历史性转变,正迎来新的契机。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快”字当先、“好”字成势,增速傲居全球前列,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发展活力有所增强。但同时,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国际力量的对比急剧变动,“欧债阴霾”下的主要经济体纷纷呈现“平庸增长”。外部需求明显放缓,国内则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这是坏消息也是好事情。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需要“从快到好”的转型与变革,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增长。
扩大内需,一靠投资,二靠消费。广阔的空间,巨大的潜力,并非虚词。中国高铁闪耀世界舞台,而国内铁路总里程仅约12万公里,比美国少很多,中西部的“铁公基”更是短板。再比如,城镇化率虽近55%,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消化过剩产能的空间还很大。消除地区差距、城乡差别,共享全面小康,将会带动有效投资的成倍增长。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富起来的中国人,正把购买力向境外市场释放,海淘、代购,甚至打“飞的”买奶粉、马桶。刚过去不久的“十一”黄金周,不少国外卖场推出了针对中国游客的“微信支付”,连感冒药都成了抢手货。扩大国内消费,把“爆买客”们拉回来,迫切呼唤国货当自强,适应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尽快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令人高兴的是,这种变化已经初现端倪。进入11月,“双十一”还差好多天,网上购物就已经热火朝天,许多商品之所以广受青睐,不只是价格便宜,更是因为顺应了新的消费需求。
由此看来,有时候表面上是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有效供给堪忧。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错位,使得一些领域产能严重过剩,另一些领域的群众需求,又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化“东风”为内力,一招在增收,缩小收入差距、落实带薪休假,让群众有闲、有钱而且敢花;一招在创新,引导企业直面残酷竞争,激发搏击商海的想象力、创造力。
说一千道一万,企业盈利是关键。转方式、调结构重点有五:投资有效益,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最核心的一条便是企业利润。国际巨头争夺市场的“白刃战”,时时考验企业转型的决心。精准到位的降准、降息,积极阳光的财税政策,务实高效的简政放权,“十三五”时期能否真正减轻营商兴业负担,切实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关乎内需决战的成与败。
企业有钱赚,经济才不失速。反过来,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业、收入才会稳步增进,民生改善才会底气十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致历经三轮周期,目前这轮底部初步探明,是时候在提质增效基础上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不仅给改革开拓空间,更为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留下施展拳脚的余地。简言之,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绝不能不要GDP。
历史映照过去的现实,现实抒写未来的历史。“一五”时期,应对外部经济封锁,鞍钢扩建,包钢、武钢上马,开启中国钢铁新纪元。“六五”前夕,邓小平同志对宝钢建设表态,“要搞就搞个大的,花点钱,买些现代化的设备回来。”而今,世易时移,钢铁行业“冰冻期”的整体过剩,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新德意志报》的评论,“放弃两位数的增长率甚至是值得欢迎的……更少就是更多”。变少为宝、从快到好,方能化风险为机遇,把企业转型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上。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机遇不会等着我们,问题也不会等待我们。把握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将政策基点放在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上,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强盈利能力,中国经济航船定会风正帆悬,无畏暴风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