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论甘肃发展之三十二:朴门——跳出恶性循环,开辟农业永续发展新路径

03.06.2015  18:12

当今的农业,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为了增加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化肥使土地贫瘠板结,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化肥;为了抑制病虫害,大量使用农药,农药使病虫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不得不使用更多数量或更多种类的农药……可以说,现代农业的种植方式摧毁了生态,大片的农田白天看不到鸟飞,夜晚听不到蛙鸣,农药与化肥的残留,污染了土壤,污染了水流,污染整个饮食流程。在农药和化肥的双重淫威之下,土地只能机械地、可怜地、超负荷地完成着人类赋予的“产出”任务,它得不到休息,没有灵感也没有生机。这样一来,巨大的恶果出现了: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农产品的营养品质越来越差,农产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低。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无论吃什么,都没有过去那个味儿了。

面对这样的结果,有人想出了有机农业的招数,尽量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但这不过是在恶性循环的旧农业模式中十分吃力的尝试,效果并不好。单一种植和有机肥料导致的病虫害,几乎让人无计可施,产量的降低也是一个问题。于是,很多有机农业的实践者,不得不突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限制,使有机农业变得有名无实,甚至重新堕入恶性循环的旧模式之中。

面对农业恶性循环的窘境,难道人类真的找不到破解的办法了吗?农业的永续发展之路是否存在?

还好,答案不是否定的,而是肯定的。

笔者在欣喜之余,可以乐观地告诉读者,人类农业跳出恶性循环的永续发展之路或许已经找到——这就是“朴门”。

【一】朴门,第一次听说

恕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朴门这个词,是在2014年的夏季。

向我传递这个新概念的人,叫宝林。他是兰州人,蒙古族,正在经营着一家名叫驰奈的餐厨垃圾收集处理公司。人们可能想象不到,位于大西北的兰州,餐厨垃圾的处理已领先于全国。兰州每天产生约200吨餐厨垃圾,其中的150吨左右被全封闭收运并再生利用,经过驰奈公司技术处理,1吨餐厨垃圾,可提取生物燃气70立方、生物柴油40升、液态微生物菌剂650公斤、固态有机肥58公斤,最后连废水都没有了。餐厨垃圾变成再生资源和能源重新回到了生产环节,可以让“地沟油”、“垃圾猪”远离市民餐桌。

由于我对这件善举有所帮助,便和宝林成了朋友。

宝林四十来岁,性格平和,温文尔雅,爱好读书,对生态环保尤其感兴趣。

不久前的一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这次聊的不是餐厨垃圾处理,而是一件更新鲜的事物——朴门。

朴门?朴门是什么?没听说啊。”我说。

他带着一本书《朴门农艺设计》,给我讲解起来,“朴门,是英文Permaculture一词的音译,意为永续。永续农业,就是把原生态、园艺和农业相结合的准自然系统,其本质是回归自然,顺其自然。

我听了半天,还是似懂非懂。

这样吧,我在红谷区有一块地,您去看看,就明白什么叫朴门了。”宝林说。

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宝林的带领下,我们从兰州出发,驱车100多公里来到红谷。红谷是兰州的一个区,紧挨着青海。宝林对我解释,“之所以把地点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十平方公里之内没有工业企业,土壤干净。

这块地,大约有十五六亩的样子,实际就是一个小型农场。

但进了农场,感觉和普通农场颇不一样:开满了各种鲜花,长满了各种杂草,各种蔬菜和作物居然间杂生长在一起,地垄上和收获后的空闲土地上铺满秸秆和杂草。

对农业的新理解,茅塞顿开的新观念,从这里开始了。

【二】朴门,返璞归真之门

到了农场,先进入一个用草搭成的凉棚。炎热的夏季里,凉棚里清风徐徐,凉爽宜人。更棒的是,凉棚里准备了他们自己生产的黄瓜、西红柿和油桃,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真奇妙——果然吃出了久违了的蔬菜水果的原味儿!同去的女儿也有同感,因为那种原味儿确是市场上购买的蔬果所没有的。

歇息片刻开始参观。一边参观,一边听宝林解释。由宝林的解释,加上我个人的感悟,归纳起来,朴门的门道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施肥,以秸秆改良土壤。农业想要永续,首先得使土地肥沃,现在的土地显然不够肥沃,怎么办?办法不是施用化肥,而是让秸秆和枯草回田,只要让田里产出的秸秆和枯草不断回到田里,就足以使土地变得肥沃。具体办法,就是将秸秆和枯草覆盖到地上,其好处有三:一是覆盖的秸秆和枯草逐渐腐烂,变成有机质,使土壤越来越松软肥沃;二是保墒,在秸秆、枯草的覆盖之下,土地始终是湿润的,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土里各种小虫子的存活;三是给了秸秆、枯草以有益的去处,不必进行焚烧,也就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火灾的可能。

——不除草,实施间杂种植。把各种适宜本地水土气候的蔬菜、作物种植在一起,而不是进行单一种植,连杂草也不必拔除,这样做是为了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以便形成一个多种植物作物和谐共生的准自然生态系统。种植花草不仅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增加植物多样性,并吸引蜜蜂蝴蝶前来授粉。不同的蔬菜作物间杂在一起,会刺激植物本身的竞争性,促使植物竞相生长,其光合作用的效率远较单一种植作物为高。映入眼帘的草本向日葵,竟长得象树木一样高大茁壮,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实际上,间杂种植让蔬菜作物处于一种半野生状态,其旺盛生命力使蔬菜作物的营养价值大大提高。

——不打药,交给自然调节。间杂种植不但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而且有利于抑制虫害。因为,植物竞相生长的茁壮,有利于抵制虫害。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蔬菜和作物引来的是不同的虫子,相互抑制、相互平衡,不可能出现单一的虫害,也就无需打药。

——不翻耕,保持土地原始状态。由于腐殖质使土地肥沃松软,就不需要翻耕。翻耕是因为表层土壤日益板结贫瘠,农民便不得不把下层的新土翻上来使用;但实际上翻耕是有危害的,不但耗费劳动力,而且破坏了不同土层的生态,使生活在不同土层的虫子和微生物大量死亡。原始森林中的土壤从来就不翻耕,各种植物不是年复一年长得很好吗?

——水循环,蓄积和利用。小农场里挖有小池塘,下面不敷设地膜,而任其渗漏,以补充地下水。水塘与水塘之间有水渠相沟通,以便让水循环流动起来。水的蓄积循环系统形成后,几乎所有的雨水都能蓄积起来而不外流,基本能够满足种植的需要。因为秸秆枯草覆盖的保墒作用,使得朴门土地对水的灌溉依赖减少。并且,水系统内部也孕生很多生物——水草、鱼虫及各种微生物,与植物系统的多种生物构成丰富的生物链。小小农场的上空,不时有成群的燕子、麻雀、斑鸠、鸽子飞来飞去,这也是抑制虫害的一个途径。

——人粪便,处理、堆放、回田。人的粪便是最好的有机肥,但大部分都被浪费,且须花钱处理。宝林在自己的小农场中设置了简易厕所,人每次大便之后,用草木灰稍加覆盖,即可完全消除臭气。经堆放之后回田,肥效很好。

——污染物,不向外排放。宝林农场使用的洗涤用品,均为“第七代”产品,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洗涤用品,洁净到可以饮用,因此污染极小。洗手,则使用了一种植物,叫无患子。即便如此,宝林也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处理的方法是,在屋后建一小污水渠,将生活污水排入水渠,用砂石、水生植物对污水进行几道过滤,最终污水变得清澈干净,又流回田间。对于其他污染物,如废弃物、塑料袋等垃圾,则使用一种高效焚烧炉进行焚烧,用焚烧的热能烧水做饭,一壶水两三分钟即开,比燃气快得多。这样一来,宝林的农场就做到了朴门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的要求。

看来,将Permaculture译作“朴门”是颇为贴切的:顾名思义,朴门即朴素之门,返璞归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