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观察】本科生导师制:帮助学生走好大学之路

16.06.2015  21:23

2014年,我校在6个学院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工作。一年多来,师生们对本科生导师制表达了自己的关注。设立本科生导师制是要解决哪些问题?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院都做了哪些工作?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如何看待和评价?下一步学校还将开展哪些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学校有关领导、部门和师生。

 

 

      实施导师制是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导师”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指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导师制起源于英国,14世纪首创于牛津大学,17世纪英国高校普遍采用,是牛津大学引以为傲的标志,随后被美国高校仿效,并发展成为当今高校重要的教育模式之一。

导师制不仅要求导师要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近年来,为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在研究生教育以外的本科教育中也建立这种导师关系。

副校长赵兴绪就学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表示,“本科生导师制是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学分制管理,加强学校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他说,积极探索适合甘农特点的导师制实施模式,一是农大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质量为生命,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的尝试;二是为了实现学生“思想上有引导,学习上有辅导,生活上有指导,心理上有疏导”,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三是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契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生教育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这也是高校实施和完善学分制、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基本要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有利于完善学生管理体系,推动学生在心理上和学习上的成功转型,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以学院或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在的学生管理实际。高校为了更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亟需做出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变。对学生个人而言,学分制的普遍推行对其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大学生所面临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都显得尤为迫切。

 

      先行试点,探索推进

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工作是我校2014年教学改革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当年3月,学校正式启动试点工作,草业学院、动物医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作为试点学院,试点期为一年。

按照学校的安排,试点学院制定了本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分别对导师的选择方式、导师聘任与管理、导师和学生的职责、导师的工作方式等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

导师制启动后,学校又先后到各试点学院进行专题调研,并组织相关学院召开了经验交流会,各学院也都制定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细则。为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校鼓励各学院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承担本科生指导工作的教师给予奖励。

 

导师是导师制的主体之一。我校本科生导师的设定范围是所有在职在岗的教师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学校倡导所有教师参与管理学生,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相结合。导师可以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发展方向提供学业指导;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方向,为学生提供专业领域更深层次的指导;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社会经验,为学生就业、深造以及心理问题提供指导性意见。

对于生师比较高的学院,除了本院专职教师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以外,符合条件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也可以承担学生指导工作。对于学生人数过多的学院,除了本院老师全员参与外,导师的选择范围可以扩大到其他学院和机关相关部门。

学生作为导师制的工作对象,享有选择导师的权利,可以就自己在生活、学习、思想、就业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向导师请教,同时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

学生要服从学院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规章制度,听从导师的工作管理,并且主动与导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认真完成导师交付的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互选、学院指定和学生选择三种方式选择导师,如果对导师不满意,可以依据情况申请自选导师和解除被指导关系。

我校导师制为师生提供了面对面、小范围的交流机会,这是一种精细化、针对性的育人模式,可以加速新生适应大学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适合的职业规划,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谈到我校导师制的特色,教务处负责人这样介绍。

据了解,本科生导师制试点一年以来,学校共为6个学院1-4年级的6554名本科生配备了导师,除了专职教师,从事教学管理的非教师岗位的人员也参与到本科生的学业指导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全员参与、全员育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在完成学校各项工作要求的同时,各试点学院结合本院实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管理模式。

草业学院加强对学生思想和人生的指导,对导师的选定范围进行了拓宽,除了本学院专(兼)职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干部以外,将联系学院的机关干部中愿意担任本科生导师者纳入导师队伍。

动物医学院采用低年级学生由学院分配导师、高年级学生师生互选的模式进行导师配备。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坚持在不弱化班主任职能的前提下,坚持“学业导师”的理念,强化导师对学生学业的指导。

工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师资情况,主要从思想引领、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就业指导及心理疏导五方面实现多角度、全覆盖的成才指导。导师名单确定后,学院在网上予以公布。

理学院严格规范导师任职条件,将指导工作量纳入导师奖励体系中,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教师和管理干部才能够获得导师资格,指导学生人数核定为一定的年度工作量,此举意在鼓励导师多指导、多参与。

外语学院在全体本科生培养中推行了以“人生导航、学业导航”为主题的“2+1+3”的一对六模式,为一到三年级的学生配备导师,即每个导师指导2个一年级学生,1个二年级学生,3个三年级学生。

此外,多个学院利用新媒体助推导师制的实施,在学院微信中设立导师推荐版块,作为导师与学生面对面辅导和线下辅导教育的有机补充。

 

 

 

      初见成效,学生期待更深入有效的指导

在采访中,试点学院领导和师生们认为,学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学院学风建设有了显著加强,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学院德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草业学院聂同学表示,自己的导师通过在平时进行相关专业课题指导,组织开展学习方法、就业方向的集体交流,为自己提供了学业上的帮助。导师明确告诉同学们,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可以加入到研究生的实验中去,和他们一起做实验,参与科研训练。在他们班,不少有意考研的同学参与了这样的科研项目,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和导师、研究生建立了融洽的关系。

来自工学院的苟同学表示,自己的导师经常让研究生带大家做实验、做市场调查,为自己以后的毕业论文和人际交往提供了许多帮助。“我们就是想要这样切实有用的帮助,比如就业指导、学术研究。在我看来,学生选择导师的最主要标准,是导师能否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需要,能否让学生获得自己想要的各项技能。”这位同学认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内容,是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最大区别。

在学校、学院和机关各部门的辛勤工作和通力合作下,通过开展的一系列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有效帮助新生明确了目标和定位,适应了大学生活,促进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副校长赵兴绪表示,试点学院积极主动,推动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采访中师生们也反映,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我校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该制度在我校尚处于试点阶段,在运行制度和责任明确上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一些学院的领导和师生表示,希望学校可以在试点基础上,出台更加明确、完善的导师制制度。例如,有的导师对身为导师的责任和任务并不十分清楚,面对学生感到无从做起;有的学生不明白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区别,衔接沟通不畅,等等。

自己有什么事情找同学帮助就可以了,再不然就自己解决,没有主动找老师求助的意识。”采访中仍有部分同学表示,自己并不能有效利用导师资源,主要原因是部分师生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导师的指导流于形式,师生关系没有完全“破冰”。因此,这些同学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师生关系也就发展不起来,老师走不到学生的心里面去。有的导师在建立的QQ群里也偶尔发言,却鲜有互动。

有些导师职责意识并不明确,面对学生不知道该导些什么。”部分受访学院的负责人表示,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比较才能出成绩,常切磋才能共进步”,有学院相关负责人建议学校组织力量加大导师培训、交流、观摩,向导师强化关注学生成长的理念,以及优秀的导师指导方法,促进学校导师制顺利推行。

另外,受访学生表示,希望导师分配形式可以灵活一些。工学院的张同学表示,自己一入校,学院就配备了导师,这是一位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她给了自己很多有用的指导和帮助,在她的陪伴下,自己克服了初到兰州的陌生,也加入了喜欢的学生组织。然而大二之后需要加入SRTP(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小组,虽然自己很敬爱现在的导师,但是她确实不能在学术方面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了。

此外,大部分受访的大三学生也表示,就业形势严峻,自己需要更多就业创业指导,比起现行的一名导师带四年的制度,他们更希望学校针对大学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给自己配备不同专业特长的导师。

 

      适时推行,更好地服务学生成才

下一步,学校将如何完善导师指导条例,从而实现导师的有效指导?学校又是如何定义导师激励与导师义务的?在现行的导师制模式下,二者将以何种形式并存?各学院生师比有较大差异,学校今后将怎样平衡?

对此,教务处负责人表示,各学院和各相关部门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针对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进一步完善导师指导条例,大力普及推广导师制,建立奖励机制,积极举办经验交流会,促进导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比较、共同提高。

副校长赵兴绪表示,在总结6个试点学院经验和好的做法后,学校将适时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学校提倡导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师生交流,创新指导形式,尤其是利用更快捷、更有效的网络交流平台。希望全体教师和干部能够提高认识,主动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环节,对学生教育保持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不要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接触和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多与导师沟通、交流和互动,在导师的帮助下完善自我、悦纳自我,树立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