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低就业率本科专业遭遇“滑铁卢”高考生选专业不看前景看“钱景”

18.10.2014  13:38

  人头攒动找“饭碗

  硕士就业略吃香

  所学专业就业率低,前景不景气。近日,在教育部公布的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上,甘肃省高校的汉语言文学、经济学、艺术设计学、英语四个专业不幸“上榜”。事实上,其他一些专业在甘肃省也遭遇了“滑铁卢”。比如传媒类专业,今年社会认同度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以致于一些高中生选择专业时望而却步。尽管,省内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分析认为,部分专业就业不理想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及用人机制等都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单纯地归罪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也不能简单地将这些专业一刀切。但家长和高考生的看法却很统一,认为好专业要的就是好“钱景”,否则宁肯选择其他专业。

  1 不提倡专业设置实用主义

  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是为了针对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而出台的一个措施,在此之前是没有的。客观地来说,当前的确存在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比方说一些专业和社会需求不对路,一些专业的设计是自己的想象。还有一些专业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比方说已经时过境迁,社会发展变了,我们的专业还从未进行过调整。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负责人、兰州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牛铮超研究员分析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总体上跟我们经济的发展关联度更大一些,跟高校专业设置的关联度并不是很大。

  牛铮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提出,单纯判断专业设置一定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实用主义化的做法,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高等教育是一个高端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谋求的是未来的发展,着眼点应该更在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上面。如果以就业率的高低来考察一个专业的设置是否合理,未免有失偏颇。

  从这次甘肃省上榜的几个专业来看,除了艺术设计学有一些专业门类有些窄,属于一个小众类的专业之外,汉语言文学、经济学、英语都属于一个大的学科门类。汉语言就是本民族的母语,使用和研究它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文化需求,岂能简单地用就业率的高低对其进行评论。

  对于大学就业难这个问题,牛铮超认为,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除了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之外,还应该从大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综合提高。同时,他也承认,高校也有需要改革的地方,比方说专业设置在一些高校的确存在不适合社会需求的问题,有些高校已经出现了一些专业招生下滑,自然就处于一种少招、不招或者休眠的状态,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评价、论述这个专业适不适合、这个专业能不能开。

  2 家长看专业更看钱景

  除了甘肃省高校的汉语言文学、经济学、艺术设计学、英语四个专业在就业率低的名单中外,事实上,其他专业在我省也遭遇了“滑铁卢”。

  “往年学校的广播电视编导、表演、播音与主持等专业招生情况都十分正常,前年招生人数还突破了100多人。今年却不知是何原因,学校的招生人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到10月才招了十几个人,从办学至今也没有出现过‘这么冷’的时候。”采访一所以传媒类专业为主的艺术类学校时,负责人王校长十分困惑,以至于她连说了几遍“太反常了”。王校长所在学校在兰州多年来一直招收传媒类专业的学生,高二年级学生如果分数难以大幅度提升,并且文化课在400分上下时,通过半年多的专业学习,几乎100%的学生都能拿到专业合格证,升学率多年来也维持在95%以上。因为升学率高,名气大,一直是家长和学生的首选。“以前没担心过招不上学生,今年都有了转行的念头。”采访她时,她也难以说出招生人数骤降的原因。

  其他学校的状况如何呢?王校长所遇到的情况是不是个例呢?记者连续采访了兰州市七八所规模大小不一的此类学校,得到的反馈让人更吃惊。

  “我们到现在一个人都没招上,今年到底咋回事?”一名招收学习传媒类专业的负责人不解地说。就连记者采访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的一名高三老师时,他道出的情况也让人有些纳闷,“我们班十几个同学高三刚开课就到外面报了这样的班,可没过多久好几个人又回来了。

  难招生,报了名的学生又打起了退堂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同事的一个姑娘学的表演专业,到现在毕业一年多了还没找上工作,今年我女儿想学这个,我思来想去觉得这个就业现状不乐观,最后没同意。”家长孙联的分析是,不选择的首要原因肯定跟就业有直接关系,如果难就业就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对此,兰州市一所重点高中的副校长称,近几年来,纸质类媒体越来越不景气,学校老师的子女在选择专业时都会刻意避开这些专业。其次,表演和播音主持对外在形象要求比较高,在成功成名的道路上,这些专业就业出口过于狭窄。尤其是今年教育部取消了艺体类艺术生的加分,这些信息反馈出的信号更让家长犹豫不决,并且不看好这类专业的前景,对他们来说,“钱景”似乎更重要一些。

  3 专业设置好坏无法等同于就业率

  兰州大学学生处一名负责人对好专业就等同于好“钱景”,就业率低就否定专业设置的说法有着自己的观点。他观点分明地指出,现在整个社会对就业有一个误解,这个误解就是把专业跟职业等同起来了,如果非要有关联,那应该是高职高专类、直接面向经济类主战场的这些和市场紧密相关的专业。大学更多的是一种素质教育,两者之间画等号就是否定素质教育的意义。

  在他看来,目前这个统计数据本身发布时就缺乏权威性,如果严格意义上说哪些专业就业好,不应该由学校自行发布,而应该是国家委托第三方,即教育部委托第三方去做摸底调研,而且摸底调研要针对已经毕业至少两年或三年的学生的就业质量如何,而不应该仅仅是数量。

  具体说到这个专业本身,它与国家某个阶段的经济需求有关。不能说因为现在哪个数字低了,就好像这个专业怎么了。

  他认为,我们国家本身在就业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是有误区的,首先学校是要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有不同需要的。比如985院校培养的学生肯定是面向高端的,高职高专肯定是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如果简单地把所有的学校一刀切了,这是没有道理的。

  就业状况本身与经济状况是紧密相关的,教育部门本身的职责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就业则是人社部、发改委的职责所在。从深度分析来说,教育部门只能说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比如说大学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两三年以后在市场上的欢迎程度,或者说用人单位对其的评价程度来衡量,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衡量。(记者马文艳高宏梅/文甘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