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相声社
兰州相声馆让时尚生活笑口常开
听相声已成为一些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令人捧腹的相声表演。本组图片本报记者郁婕
“今天,你听相声了吗?”不知从何时起,许多兰州人见面寒暄时,多了这样一句询问。
从2008年起,金城兰州有了第一家相声茶馆——“圣贤雅轩”。之后,“德艺坊”“快乐兰州相声茶社”等3家相声馆相继开张,这为兰州市民的业余生活添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如今,兰州的相声馆,不仅成为兰州市民休闲和缓解压力的场所,也成为时尚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更吸引着大批外地的游客。
期望相声馆办出甘肃特色
甘肃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王登渤表示,相声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门艺术,但在甘肃,相声基础薄弱,因为不属于地方传统艺术,推广、普及难度较大。尽管甘肃的相声曲艺等地方文艺演出范围还比较小,创作演出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家喻户晓的大腕明星,但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甘肃相声未缺席,这让人欣慰。
王登渤说:“兰州的几家相声馆,盘活了体制,打开了出路,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在我省,相声的发掘、继承、发扬任重道远。兰州相声茶馆为我省曲艺界同行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切磋、取长补短的机会,但要避免急功近利,导致‘庸俗、低俗、媚俗’的现象。兰州的相声馆如何融入甘肃的文化元素,走出一条有甘肃特色的相声之路,该如何推广,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这也是相声馆在发展中值得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王登渤建议,兰州的相声演员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同时,必须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位,将各种表演形式囊括其中,突出甘肃地方特色,创建高质量的相声作品,让更多的群众接受并喜欢上相声。
中国曲协理事,省曲协顾问姚连学认为,群众要求艺术回归“小剧场”的呼声日高,这3家相声茶社的出现正是响应这种呼声的体现。但“小剧场”要想迎来“大市场”,必须推陈出新,不断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相声馆,相声才能有出口。(记者 文洁)
圣贤雅轩——因为热爱,我们聚在一起
2008年,一个“85后”——孙澎凭着对相声的热爱,在兰州开起了第一家相声茶社“圣贤雅轩”。
孙澎祖籍在相声的“老家”天津,他的祖父当年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州。全家人都一直酷爱相声,孙澎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深受相声的熏陶。
孙澎说:“2007年,我找到一盘郭德纲的相声音频资料,没事时就听,但一直觉得没有现场感。那时候我就想,如果兰州有一家能听相声的地方,我肯定会经常去捧场。如果自己也能上台说几段,那就更过瘾了。但在兰州,始终没有找到这么个地方……”孙澎遂萌生了开家相声茶社的念头。
“起初,父母坚决反对。我就经常给他们做工作,让他们支持我开个相声茶社说相声……那时候,可以称得上是白天吃饭的时候跟他们商量,晚上睡觉的时候给他们念叨。我还曾找到父母亲的朋友,让他们去给我爸妈做工作。经过努力,2008年12月14日,‘圣贤雅轩’相声茶社正式开门迎客了。”
2009年,孙澎和搭档们还在元宵节举办了民间相声大集会,丰富了兰州市民的文化生活,给老百姓带来了欢声笑语。
走进“圣贤雅轩”,掀开门帘,整齐的木质桌椅,墙壁上嵌着各色青花瓷瓶。相声表演还未开始,在后台一个不大的房间里,两名演员正在排练,师傅坐在一边指导:“你这个不对,应该这么说……”“这段应该加一些方言,就能更吸引人了。”
每晚8时,演出正式开始,先前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双簧、太平歌词、对口相声、快板书、单口相声……形式还真不少。台上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台下掌声不断,一片叫好声……
出生于1988年的“小妖”,是相声茶社为数不多的女演员。2011年7月,“小妖”和朋友们来到“圣贤雅轩”,那是她第一次在兰州看到相声演出。“当时朋友说带我来听相声,我想,兰州能有什么好听的相声啊。我几乎是被朋友们连拉带扯给弄来的,但是只听了第一段,我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了,觉得挺有意思。之后,来听相声的次数逐渐多了,后来,就打算干脆学说相声。去年9月底,正式在‘圣贤雅轩’学说相声。”
如今,“小妖”已经能和孙澎等一些老演员同台献艺了,表演《铃铛谱》《五红图》《洋药方》《儿女赞》等相声段子,发挥也很自如。孙澎和其他几位演员这样评价“小妖”:认真、勤奋、能吃苦,相声已经成为了她生活里的一部分。
“圣贤雅轩”最小的徒弟今年还不到6岁。孙澎告诉记者,在“圣贤雅轩”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喜欢相声,热爱相声,都可以来学说相声。
“当初,因为热爱相声,我们几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如今,‘圣贤雅轩’能走到现在,也是凭着票友对相声的热爱。希望能有更多热爱相声的人,走上舞台,为兰州的父老乡亲带来更多更新更好的相声段子,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孙澎希望能有更多的相声爱好者在“圣贤雅轩”相聚,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德艺坊——让相声走进市民的生活
手中一把扇子,演员嘴里包袱(相声术语,指笑料)翻飞;桌上一壶热茶,观众乐得前仰后合。德艺坊相声茶社台上台下,精彩互动,热闹不断。
德艺坊相声茶社坐落在一条僻静小巷里。茶社约200平方米,有100个左右的座位。1月10日,记者来到德艺坊相声茶社感受快乐。许多观众下午5时前,就来到这里,品茗聊天,等待节目开演。相声爱好者马志羽告诉记者:“来晚了就没地了,下午早早约几个朋友来,打牌、聊天,等着相声开场……”晚7时,距离演出开始还有一个小时,18张桌子已坐满了观众。门外,仍不时有观众赶来,拼桌的、加座的,很快,茶社里已挤满了观众,而且观众多是衣着时尚的年轻人。
晚8时,主持人宣布节目开始,齐霄、田野、张钢等人开始表演。李响、奥特曼、吉娃娃、张华伟等主要演员纷纷上台献艺,其间掌声不断。各种和观众的互动也不时地将气氛推向高潮,台上台下,每个人都沉浸在热烈的气氛中……整场演出过程中,叫好声不断。经常是一段相声刚刚说完,演员还未走下台,意犹未尽的观众就大声喊道:“再来一个!”在观众的盛情之下,相声演员便会为观众们再说上一段返场小段。
据介绍,2011年11月18日是兰州德艺坊相声茶社一周岁生日,为此德艺坊在金城第一戏楼举行相声专场,连演3场。他们还专门从陕西请来相声演员,给兰州市民奉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圣诞节、元旦期间,这家相声茶社每天为观众奉上相声专场,每场七八个节目,持续3个多小时,场场爆满。
如今,德艺坊相声茶社已有4个QQ群,群友近2000人,微博粉丝也已超过了2000人。
1月13日晚,德艺坊相声茶社的铁杆粉丝周琦和几个朋友围坐在一起,一壶普洱茶,几盘干果,等待节目开演。演员们陆陆续续走进相声园子,周琦挨个打招呼问好……节目正式开始,只见周琦不断地向同桌的朋友们说着、比划着。周琦说:“我今天带来听相声的几个朋友,都是韩国留学生,有些兰州方言,他们听不懂,就需要我给他们翻译、讲解……”相声演出结束后,几个留学生纷纷竖起大拇指:“我们都爱听中国相声,以后会常来!”
“戏剧的形式,相声的手法,时尚的灯光,新潮的音乐等诸多元素。既写实又写意,既生活又艺术;既吸取了戏剧中的多元化审美,又融入了相声中的人物进出;既不同于新潮的无厘头戏剧,也有别于普通热闹的相声剧,所以我们将此剧叫做先锋相声剧……我们也尝试着穿插一些话剧、音乐剧、先锋剧,因为打破了传统的相声表演形式,令观众在欢笑中感觉耳目一新。”班主李响告诉记者,为了春节期间的演出,这些天,演员们几乎天天排练到天亮。
“2012年,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更大的园子,能让更多的兰州市民听到相声。随着演员队伍的不断壮大,我们也希望有一天,德艺坊能有一个分店,这样,兰州东边西边的观众就都有地方听相声了!”德艺坊的演员们告诉记者。
快乐兰州——传播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
2011年9月26日,由甘肃省曲艺团和甘肃省陇剧院联手打造的“快乐兰州相声茶社”在省陇剧院演艺厅正式落户。
走进相声茶社,八仙桌、太师椅、盖碗茶、写着茶水种类的折扇……古朴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镂空的隔栅楼台凸显空间感。台上演员身着大褂,摇折扇“斗嘴皮”;台下小二头戴瓜皮帽,肩搭手巾板,穿梭于宾客之中……这一刻,仿佛时光倒流,让人恍若穿越于早年间的戏园子。
黑子捧逗俱佳,让人笑着流出眼泪,来轲言语机智令人捧腹,妙语连珠“怀表哥”,多才多艺“倩总”……在“快乐兰州相声茶社”的舞台上,李家班底的演员们每天使出浑身解数,让观众在快乐之中体味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把真正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带给兰州的观众,这是相声茶社班主李金辉最大的愿望。
“一直以来,说起兰州的相声园子,不论是兰州的观众,还是外地的同行,很多人认为说的都是兰州方言相声,这是一种误读。在‘快乐兰州’的舞台上,观众可以听到京韵大鼓、河北坠子、山东快板……不管是舞台相声还是茶社相声,总有一些规矩是不能破坏的,总有一些底线是不能逾越的。相声茶社不单是为了挣钱,更主要的是将这些传统的相声段子说给观众,让观众感受相声的魅力和内涵。”李金辉说。
观众年龄段跨度大,这让李金辉感到欣慰。“圣诞节期间,我们准备了童话专场,观众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只有12岁……也经常会见到一家三代人来听相声,这说明,我们的相声老少皆宜。”
为了能适应各个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快乐兰州”的演员们也与时俱进,在传统相声中加入了多元素材,来吸引观众。相声演员白涛说:“相声让年轻的观众多了起来,这对相声艺术是非常可喜可贺的现象。因此,现在的相声创作更加要求在传承的基础上添加‘新元素’。我们会经常跟互联网学习、跟年轻朋友学习,在相声创作中加入很多时尚的网络语言、英文,以满足‘80后、90后’群体的欣赏需求。”
李金辉认为,相声演员太少,好的相声演员更少,这制约着兰州相声的发展。“有不少人找到我,说想跟我学相声,也有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来学说相声。我准备办一个相声学习班,招演员,一方面招收一些能说相声的人补充相声演员队伍,同时也招收一些十几岁的孩子,经过培养之后,去考取曲艺学校,成为专业演员。演员的素质高了,能力强了,才能更好地推动兰州相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