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历史牌”必须常打不懈

07.07.2014  12:49

  原标题: 李宗远:对日“历史牌”必须常打不懈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同时也是“七七事变”爆发77周年。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屈辱惨败、日本强占台湾获得巨额赔款而告终;“七七事变”以中国完胜,日本战败放下屠刀签署投降书而告终。

  在这两场战争中,日本给中华民族造成巨大伤害和惨重损失。然而,安倍等日本一批政客却矢口否认侵略历史罪责,而且还明目张胆地将中国视为“最危险的假想敌”,在国际上鼓噪“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危险论”,大谈“共同价值观外交”,推销其“积极和平主义”,西方一些媒体甚至将中日矛盾视为“最具破坏性的潜在冲突”。安倍政府对华政策,处处设绊,招招疯狠。

  在日本国内,甚至在中国,有些人认为处理中日关系时,不要打“历史牌”。我认为,“历史牌”必须“常打不懈”,而且要换着法子打。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安倍政策的历史渊源。

  一是“恶邻论”与“中国威胁论”。甲午战后,中国对日本的认识由“蕞尔小邦”变为与“西洋”并列的“东洋”,日本也将中国变为“恶邻”、“支那”。相互间称谓的变化,反映了各自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

  现在日本在国际上鼓噪“中国危险论”与日本近代文明之父福泽谕吉的“恶邻论”有相似之处。为了打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华夷体系,福泽将中国、朝鲜称为“恶邻”。他认为对待“恶友”要用武力征伐。现在,日本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威胁,甚至认为是危险。日本自绝于中国发展的契机,调整对华政策,破坏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石,造成两国关系自恢复邦交以来达到最低点,甚至是危险点。这说明日本仍然没有摆脱陈旧的对华战略思想,仍然以中国为对手,甚至为敌。

  二是“脱亚论”与”共同价值观外交”。安倍二度执政后大谈所谓的“共同价值观外交”怪论。实际上,日本是自作多情,各国外交政策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按照安倍的论调,欧美国家与日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都应与中国对着干。实际情况却不能如其所愿。安倍的“共同价值观外交”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只能骗骗人罢了。安倍的这套外交理论,没什么创新,是新瓶装旧药,承袭了军国主义时期的“脱亚论”。

  “脱亚论”的鼻祖是福泽谕吉。1885年他发表著名的《脱亚论》一文,鼓吹日本应脱离“落后的亚洲”,以西方文明的姿态加入欧美列强之列。从结果上看,日本当时的“脱亚”就是“祸亚”。

  三是“和平观”与“积极和平主义”。安倍在国际上还积极推销“积极和平主义”,这种“积极和平主义”实际上与日本战后所走的和平之路截然相反。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虽然是美国强加的,但日本却得益于这一和平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日本加大对外援助力度,其中包括中国。日本的国际形象大幅度提升,至今日本仍然享受这一和平红利。

  然而,安倍打着“积极和平主义”旗号,行反和平的伎俩,假借“中国威胁论”,改变武器出口三原则,企图解禁集体自卫权,强行修改日本历史观。安倍这一做法是在掏空日本和平宪法的基本原则,无异于国家的根基被摧毁。

  安倍之所以能胆大妄为,是因为日本社会存在这样一些认识:第一,对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罪责,很多战后出生的人认为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历史的包袱不应由他们永久背下去。第二,当年日本不是败于中国的长期抗战,而是败于美国。第三,更不服当今经济总量被中国赶超。这些想法在当今的日本社会有很深厚的基础,为安倍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提供了广阔的土壤。这些观点无视历史和现实,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针对于此,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我们必须打“历史牌”,要做到时时打,天天打,年年打,只有打到日本彻底承认侵略战争罪责和真诚道歉为止,否则中日关系不可能沿着正常轨道发展下去。

  中国必须坚持发展,只要发展到综合国力让日本彻底服气的那一天,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作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